與同樣改編自小說的大多數電影相較,《布魯克林孤兒》(Motherless Brooklyn)顯得不太一樣。雖然原著裡的時代背景是1999年,但身兼編、導、演三職的愛德華.諾頓,卻認為這則故事比較適合黑色電影風行的時期,於是大筆一揮,將電影版背景直接改為50年代,因此與大多數改編電影通常會把時代較早的作品改成更接近當下,藉此加入現代感增強觀眾共鳴的做法不同,以反其道而行的姿態加以呈現,其實算是個挺有意思的作法。
這樣的抉擇,似乎也奠定了這部電影的發展方向。雖然《布魯克林孤兒》是一則冷硬派風格的偵探故事,但是與案件相較,你可以明顯感受到諾頓將重心完全放在復古黑色氛圍上,甚至為了凸顯這樣的氣氛,更大幅放緩故事的推進節奏,將重心集中在患有妥瑞症的主角身上,反而在案件的重要細節方面則交代得不清不楚,有些關鍵發展甚至來得莫名,到了電影結束時,也還是有種不少細節語焉不詳的感覺,對於像《布魯克林孤兒》這樣一部以追查案件作為故事主線的電影來說,也因此成為了不小的問題。
不過,《布魯克林孤兒》還是有著相當有趣的部份。舉例來說,像是由亞歷.鮑德溫飾演的政府官員,就為整部片增添了不少值得玩味之處。這個掌握了驚人權力的角色,有著明顯的種族及階級歧視心態,幾乎就像是個蠻橫的暴君。但要是你仔細審視全片情節,就會發現這個角色確實想藉由自己的身分,為紐約的公共建設好好盡心盡力。只是,由於他的歧視心態,使其所作所為也罔顧了弱勢族群的權益,因此在城市建設得更為完善的同時,也造就了更多的社會悲劇。就算這個角色沒有從中牟取私利,最終卻也擴大了社會階級的鴻溝,帶來了諸多問題。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布魯克林孤兒》這個故事的名字,除了在劇情中與主角有所連結以外,其實也正像是藉由這個地區,在形容弱勢族群一般。那些生活艱困的人們,正如同孤兒一樣,在沒有任何倚靠的情況下,只能被任意地驅來趕去,沒人在乎他們,為了所謂的進步,也僅能被迫接受流離失所的命運。
這些相關的情節,其實都能讓人看出《布魯克林孤兒》一片的潛力所在。可惜的是,雖然亞歷.鮑德溫飾演的角色是原著中沒有,由諾曼自己根據真實存在的人物Robert Moses改編過後加進故事裡的,但諾頓最後似乎還是選擇偏重於電影的黑色氛圍,以及具有明顯特質的主角身上,最終並未深入相關主題,使一切僅是點到為止,未能真正被妥善發揮,落得了一個優缺點都極為明確,難以相互協調的下場,實在可惜得緊。
當然,如果你只是想看看愛德華.諾頓出色的演技,那麼《布魯克林孤兒》應該還是能相當程度地滿足你──畢竟,能看著諾頓演出一個沒那麼冷硬的冷硬派偵探,確實是件賞心悅目的事。只是,如果能在整體比重方面調整得更好,那麼《布魯克林孤兒》應該才能真正地被稱為一部好電影,不致於像現在這樣不上不下吧。
上報生活頻道特約作者 出前一廷
曾獲某文學獎,譯有某些小說,並曾撰寫多篇小說之導讀與解說類文章,認為下雨天最好的去處是電影院,或乾脆在家看片,配上熱騰騰的泡麵,故以此為名。
臉書粉絲頁:史蒂芬金銀銅鐵席格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