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跑動的家雞,脖子半折不斷,雞血隨著流竄影跡,在村裡四處濺射」
陳氏祖籍在福建,1949年來台,外公進中央銀行幫忙,最初落腳木柵眷村,很窮,簡便搭建,有年半夜淹水,全家狼狽攀屋頂逃難。在美國,聽母親台北記憶,我心半酸半甜,談了家境清貧,外婆在小院養雞,待年節一來,就得上演「追雞記」。
一次下刀不快,一隻雞脖子半折不斷,意識仍有,雞血隨著流竄影跡,在村裡四處濺射,講來血腥,但母親言談神情,反是流露家族緊相偎依的惦念。
我家族史紛繁冗雜,父親陳松樵結過三次婚,最早在中國鹽務總局、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工作,後移民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在《美國之音》退休。
【編按】陳松樵為清光緒21年銅梁縣(今重慶市銅梁區)知縣陳培倬之孫,買辦起家。
哈佛大學漢學家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82年出版《費正清中國回憶錄》第17章〈立足重慶〉曾提「陳松樵是中國鹽務局事務主任,與孔祥熙私交甚密,定期向孔匯報我活動景況」,另形容「陳松樵像美國政府潤滑油,個頭不高,總穿著一件長袍馬褂…美國人喜歡和陳一起買東西,看他討價還價表演…戰時新聞局與其他朋友常請陳交涉『談判』,無論東西被盜、煤塊用完或某人被捕,都讓陳先生處理。」
陳松樵曾任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參贊」與「處長秘書」,後赴美職掌《美國之音》總編輯,著有《參佰萬圓使者》,自述兩國政府交戰時,他如何避過日軍查察,將中國政府印章與三佰萬元運往內地經歷,陳舲舲同父異母姊姊陳嘉聰,曾將本書贈予重慶市圖書館、銅梁區圖書館收藏。
他首次結婚在上海,娶了我外公妹妹,育有3女後赴美,後因文化大革命,沒再重返中國,1986年父親去世,老家親戚搭上線,才知我有兩個同父異母姊姊仍住廣東、雲南,親屬稱謂複雜,兩個姊姊甚至比我母親年紀大。
父親二太太因故跑了,留下女兒在台灣,我爸可憐她沒母親,娶了女兒中文老師當三太太,就是我媽曾永佳,小他30歲,陸續生下4男3女,我是老大。
外貌我似父親,若像我媽就好了,她秀麗聰慧,以前念銘傳女商會統科(今銘傳大學會計系),自豪期考常由她與好友輪奪「榜首」書卷位,她講那些年教師嚴格,不聽話抄尺器敲你手,閒餘在外,遭師長撞見短裙濃妝,當街斥罵也平常稀鬆。
2015年隨梅健華就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來台,我被邀回銘傳演講,入校園一走,身膛不自覺挺立起來,「這就是母親念茲在茲,那所嚴格大校。」
重返台灣,我接過母親一遊台北,外公住過的木柵、長安東路、南門市場都探,記得母親目光閃耀「高架橋、大廈,在在不同」,神色歷歷在目。
1987年芝加哥大學英文所畢業,隔年我隻身來台,入台大學中文,雖說八O年代「中國尚未開放」是緣故之一,但朋友沒往北京去,可因「史丹佛中心」(今台大國際華語研習所)師資好,30年前是亞洲華文語言學校第一。
那時我接《新聞週刊》(Newsweek)外稿、進《中國郵報》(The China Post)實習編輯、轉《合眾國際社》(UPI)駐台記者,再跳《路透社》駐香港跑經濟線,《亞洲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才深入中國南方新聞。
台灣最大躍進是「政治」,八O年代躬逢蔣經國執政末期,解嚴在即、李登輝磨刀霍霍接班。
媒體仍不自由,記得《中國郵報》實習,當局不樂見社內某新聞,蔣宋美齡(Madame Soong)直接撥進發行人余夢燕電話干預「這新聞,別寫」,媒體很聽話。
我與梅健華不是好的中國父母,在家講英文,4個小孩中文不強,沒資格評述,我中文最流利也不是現在。
隨父親移民赴美,我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長大,白人居多,小時常被歧視,街上被吼「滾回日本」、「回去越南」,他們認不清外貌差異,只想「亞洲人一個樣」,我弟就曾被打。
常跟4個小孩說,你們很幸運,長在這時代,再沒人會因你是「亞裔小孩」出手。
血統承受,性別原罪經歷也不缺,《上報》來訪時是「國際婦女節」,我想起《華爾街日報》18年,有時男記者薪水硬比女記者高截,同工不同酬。
2002年派任《華爾街日報》北京分社副總編輯(Deputy Bureau Chief),同批也有女高階主管,不知怎的,我們意見屢闖不進決策圈,但無法佐證抗辯,算了。
將來的將來,我有作家夢,小說改編自己外派經驗,可得強調,這不全真實。情節這麼說:「一位美籍華僑女孩,十來歲年華正盛,隨爸爸派任外交官赴北京,出現『大魔頭』中國女商賈,處心積慮引戰破壞美、中關係,遭小女孩發現,一心攔阻…」。
接送小孩上課完,我日日晨間8點寫至下午4點,除了供稿「世界銀行」(World Bank)、「經濟學人智庫」(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撰述「開發中國家教育、醫療觀察」之外,鎮日埋頭一磨三年,沒辦法,小說我是生手。
以前和鄰居,我們騎過單車送報打工,現在也鼓勵4個小孩多向外接觸,他們有沒有文學夢不清楚,但在台灣曾靠語言交換、足球導師賺零用,小女兒有音樂夢,想進「百老匯」(Broadway theatre),我不贊成。
我一生就當記者,音樂可比記者難賺錢,不是嗎?
撰文:陳怡杰 攝影:李昆翰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