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也者,福佬人說「粿」,客家人稱「粄」。我的老家在林邊,隔壁的佳冬是客家人聚集區,東港則是知名的海產大鎮,小時候這兩邊跑,無論粿或粄我都嚐得到,共同特色是遵古法手工製作,不添加化學物料,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數十年如一日。
「蓬萊米」是日人引進臺灣的稻種,學術名稱為「稉米」(japonica);在此之前,台灣人種植最多者為「在來米」,也就是所謂的「秈米」(indica),外形細長,口感比較不具黏性,比起蓬萊米好栽種多了,環境的抵抗力也較強。所以先民舉凡製作碗粿、肉圓、粿仔條、米粉、九層粿、米苔目、菜頭粿等等,用的就是在來米。
肉粿要選陳年的在來米,至少一年以上才能香Q有彈性,製作過程極待耐性,長達七、八個鐘頭。而東港肉粿是我家鄉一帶著名的米食,料理時將肉粿切成條狀,加入香腸、蝦猴、精肉等配料,湯肉粿則淋以虱目魚骨和米漿熬製的高湯,食來真是「續嘴」。
好吃的肉粿有很多條件,其中蝦猴外形雖不起眼,卻是無上法味中的醍醐。「蝦猴」者,台灣產於彰化王功至鹿港沿海一帶的泥沙海岸,以其外型有肚猴般的頭型兼具蝦子的尾部而得名。從前窮苦人家都是用鹽漬蝦猴來下飯,因而有「一隻蝦猴配三碗粥」的俗諺,由此推斷,少了蝦猴,就引不出肉粿的美味來。
屏東是我的故鄉,而我現住台南。少小離家老大回,得空便爬上高速公路往屏東去逛逛,逐漸把兒時的記憶找回來。我的找法是每到一個鄉鎮,除了景點外,便是去找好料的吃,味蕾最有助於喚醒腦細胞裡封存的生活片段。
許多人來到東港,自然是以享用海產為主,但東港也有小吃馳名全台者,這一味肉粿乃完全本產所創作出來的料理。辣醬分三種,大、中、小辣,而所謂大辣,可真是辣得非常上火,讓我這嗜辣者也有點擋不著。但這家鄉味,說什麼也得常去光顧了。
東港的肉粿有許多家,各有各的口味,其中「葉家肉粿」是我常去光顧的店家。薪傳三代,已經有四、五十年歷史,不但是故鄉的美食,連老闆講話的腔調都和我很相像,每回遭遇,都倍感親切啊!
葉家肉粿
地址:屏東縣東港鎮光復路三段一五六號
電話:0933-688-611、(08)832-9218
*本文摘自《戀戀故鄉屏東行:魚夫帶你逛老建築、食在地古早味》,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作者簡介】
魚夫
雙子座,不愛墨守成規,曾經擔任報社主筆、畫漫畫、電台主持人、電視台總監、動畫公司老闆、教授科技藝術及數位行銷課程等等。年過半百之後,決定不再塞在人生的車陣裡,走一步算一步,決意繞道而行,樂暢人生慢活去,這才看見彩繪的世界,於是畫出來和大家分享。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書籍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書籍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生活中心 → lifenews@upmedia.mg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