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嫁接的民主花朵:保釣運動中突變的自由主義 ─《青春自由夢》

張宇韶    2025年01月03日 13:30:00
郝廣才新書《青春自由夢》(取自格林文化粉絲專頁)

任何一場社會運動,都有其宏觀的歷史脈絡與政經背景,因此人的行動不可能在真空的條件下進行,即便行動者擁有強烈的個人特質與訴求。因此,台灣各場學運並不是偶發的獨立事件,而是鑲嵌在整個時代的結構中互為因果。

 

舉例來說,野百合運動的社會條件是建立在後蔣經國時期,台灣從戒嚴氛圍中尋求政治自由的集體訴求,這自然包括李登輝的改革理念、自由派學者的推波助瀾、在野黨的群眾基礎;但不可忽略外在變數尚有有第三波民主化、中國六四天安門以及蘇聯東歐民主化的刺激。換言之,這是一場結合了國際與國內、國家與社會、宏觀與微觀三個變數的「完美學運」。

 

再觀察太陽花,則可視為一場政治經濟「典範轉移」的學運。2012 年之後,台灣的政治板塊有了深刻轉變。政經秩序劇烈變化下,社會集體意識出現了新面貌。政黨惡鬥引發政府失能與政治失靈;代議政治的疲乏下,審議式民主呼聲日漸崛起。

 

新的群眾意識崛起,成為台灣公民社會運動的土壤,在反省批判中,直接反噬國民黨長久經營的中國正統文化價值體系。太陽花青年所接受的政治社會化內涵,多為民主化之後發展出來的新世界觀、國際觀與歷史觀。有別於國民黨威權時期的黨化與意識形態教育;新的公民與社會價值,建立在民主人權、多元文化、本土意識,以及國際關係的整體結構中。

 

這兩場社會運動雖然性質迥異,卻是在「相對均質」的政治條件下為之;亦即黨國體制至少「形式上」瓦解,自由主義的土壤已經開始成長甚至茁壯,換言之是在擁有言論自由與參政權的基礎上,去追求政治理念或經濟社會訴求,差別只是以撒 ‧ 柏林所言的「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這與自由民主發展的內涵與不同階段有關。

 

深入觀察,這裏似乎就出現了認識上的斷裂,多數人認為台灣的民主運動基礎是奠定在美麗島事件,其後所創造出的學運是一種「路徑依賴」關係,因為其中存在鎖入的內在邏輯。七十年代的保釣運動,在性質上就是右翼的民族主義,其行動者是在「國家統合主義」允許下的「有限政治運動」,目的挽救黨國體制外交危機,目標是贏回國民黨在國際博弈中的正當性與話語權。

 

因此,保釣運動性質是保守的,行動的範疇被官方界定,訴求的議題輻輳是限定在威權體制畫出的「空間」,這與後來的台灣民主與學運完全處於「平行時空」,毫無關聯且無瓜葛,不就是另一場由蔣氏父子炮製出的「2.0 版的劉自然事件」,既不自由也不民主。

 

這個論證還有外在的解釋。西方世界剛走過那個充滿革命、解構與反叛的六十年代,這場社運與學運猶如感染了後現代主義氣氛的繽紛五彩萬花筒,顛覆許多傳統的既定價值與時空的觀念,同時也消融了我們對事物客觀直線性的理解。在許多零散獨立的碎片中,卻又能在其中震撼、錯愕地不斷重組、拼湊出一個新的意義世界。正當世界觀與價值重新被詮釋時,台灣與許多威權政體卻處在另一個平行時空,政治權利剝奪,言論自由被壓制,更遑論挑戰統治正當性的「有意義學運」。

 

故事的精彩之處,正是顛覆甚至重建人們傳統的認識,由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所出版的《青春自由夢》漫畫,就提供人們新的視野。

 

如前述所言,保釣運動既不自由也不民主,處處都有官方的斧鑿。但是故事之中的兩位主角洪三雄與陳玲玉卻在這個保守主義的主幹中,嫁接出自由主義的土壤,讓批判與懷疑的精神與校園民主組織的雛形,默默在台大校園中開出了花朵,埋下了種子。

 

故事從 70 年代某個悠閒午後開始,台大法律系大三學生洪三雄與大二學生陳玲玉前往學校附近冰果店,聊到不久前在保釣大會上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而談到校園內需要突破的種種現狀,以及他們對言論自由的嚮往。故事的發展出許多令人難以想像的後果,馮滬祥與台大哲學系事件就是關鍵之一,陳文成則是另一個悲劇。

 

這個漫畫,填補了七十年代與八十年代台灣民主運動與學運之間的「斷裂」,除了走入歷史的時空隧道,我們也可以在兩位主角與其他學者、朋友的對話中,品味出夠多饒富哲學與自由主義的對話,值得細細品嚐、咀嚼。

 

 

*青春自由夢格林文化 出版。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