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戴上濾鏡,回首1984年的台灣光景

出前一廷    2019年05月13日 10:00:00
(圖片取自 尖端出版社)

讀東山彰良的《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還挺有趣的,整本小說中的台灣讓人覺得既熟悉又陌生,就像透過了某種濾鏡來觀看現實似的。

 

東山彰良的本名是王震緒,於5歲時移居日本,並在9歲時短暫回到台灣居住了一陣子,後來又留在日本定居至今。他從2002年開始以東山彰良這個筆名發表小說,並曾寫過數本暢銷漫畫《火影忍者》的外傳式小說,後來則於2015年以《》拿下了直木賞,進而使他聲名大噪。

 

東山彰良出席2019台北國際書展《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新書座談會(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

 

《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一書,是他繼《流》之後再度以台灣作為主要背景的小說,故事在1984年與2015年間交錯進行,一邊描述四名台灣少年於1984年的成長經歷,一面則講述著他們其中一人成為連續殺人犯,在2015年於美國被警方逮捕後的事情。

 

基本上,這本書裡頭的80年代台灣,其實給我一種像是現在回頭去看一些台灣新浪潮電影的感覺,雖然確實展現出了當時的現實光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也有著那麼一點距離感,像是透過較為白領的角度來描述藍領庶民的生活,因此在接地氣方面還是少了那麼一點,形成了前述那種彷彿透過濾鏡來觀看現實般的感覺。

 

不過有趣的是,雖然這種隱約的距離感確實存在,但由於書中主要角色們的年齡均僅有13歲上下之故,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像13歲這種眼中世界原本就介於一個即將從未知轉向日益明確的中間年齡,會出現書中那種像是為現實染上些許奇幻色彩的距離感,似乎也算是順理成章,並不算太過奇怪的事。

 

就成長故事的角色組成而言,《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其實可以讓人看得出電影《艋舺》與史蒂芬.金中篇小說〈總要找到你〉(收錄於《四季奇譚》一書,曾改編為電影《站在我這邊》)對於東山彰良所帶來的影響。

 

1986年電影《站在我這邊》劇照(圖片取自IMDb)

 

以前者來說,東山彰良自己便曾在某次專訪中表示,他對於《艋舺》片中那種集合狂暴、詩意與溫柔於一身的世界感到十分嚮往,因而將那樣的感覺給帶入了這本小說裡頭,而他在書中對於某個角色的安排,確實也能讓人直接與《艋舺》中的某個角色有所連結,可以說還挺有趣的。

 

至於〈總要找到你〉對《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所帶來的影響,則甚至比《艋舺》還更加明確,兩者除了均為主要角色們安排不同家庭問題,藉此使他們的友誼更加緊密之外,甚至還都擁有一個由於哥哥早逝,因而一度被父母冷落,只得透過創作來發洩情緒的主角。

 

不過,在故事走向方面,《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則比〈總要找到你〉更為強調戲劇效果,雖然故事中的某個重大轉折,對於熟讀日本本格推理小說的人來說應該不會太感意外,但是那樣的安排,卻也讓《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的敘事角度在後段變得比前段更為複雜,因此則與〈總要找到你〉開始分道揚鑣,一路朝著更加黑暗的方向前去。

 

如果真要形容的話,我會說《我殺的人與殺我的人》是一本具有氣味的小說,從字裡行間散發出一股潮溼悶熱,既是熱鬧喧騰,卻又在隱約間讓人浮躁不安的汗水氣味。

 

一種來自過去,你既是懷念,卻又畏懼著不願沉浸的氣味。

 

 

上報生活頻道特約作者 出前一廷

曾獲某文學獎,譯有某些小說,並曾撰寫多篇小說之導讀與解說類文章,認為下雨天最好的去處是電影院,或乾脆在家看片,配上熱騰騰的泡麵,故以此為名。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新書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書籍新聞資訊 

請聯繫: 上報生活中心 → lifenews@upmedia.mg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