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台灣檢驗覆蓋率為美國12倍 台大教授:目前不需擴大篩檢

黃衍方    2020年04月13日 16:00:00
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副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翻攝自youtube)

台大公衛學院13日召開說明會,自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發生以來,民間一直有呼籲擴大篩檢的聲音。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副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對此表示,台灣目前的篩檢量雖然很少,但是從檢驗覆蓋率來看,我們遙遙領先其他先進國家,所以目前還不需要擴大篩檢。

 

李建璋表示,大家一直在問台灣需不需要「普篩」,但更精確的講法是「廣篩」,普篩指的是台灣2300萬人,每個人都要篩檢,普篩目前全世界只有冰島做得到,因為他們人口只有30萬人,所以我們應該講廣篩,指的是讓大部份的人接受篩檢。

 

那麼台灣該不該進行廣篩呢?李建璋指出,關於篩檢的量夠不夠的問題,大家都喜歡看每百萬人口篩多少人,或者是國家總體的篩檢量,但是這樣看全世界的篩檢量都輸給美國。要判斷篩的夠不夠,要看的應該是「檢驗覆蓋率」,檢驗覆蓋率是陽性率的倒數,也就是篩多少人才有1個陽性。

 

目前台灣的檢驗覆蓋率是120,也就是每篩120人才有1個陽性,跟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可以說是遙遙領先。透過廣篩把疫情壓下來的韓國和澳洲,它們的檢驗覆蓋率都在50左右,至於號稱全球篩檢量最大的美國,檢驗覆蓋率是10,台灣是他們的12倍,而美國疫情最嚴重的紐約,檢驗覆蓋率更是只有2,等於每篩2個人就有1個陽性,由此可知,紐約有大量的感染者還沒被驗出來。

 

因此,討論到台灣需不需要廣篩,李建璋認為,從台灣現在的成果來看,其實我們已經在做廣篩了。廣篩不是每個人都篩檢的到,才叫做廣篩,而是要看篩多少人裡面會出現1個陽性,才能判斷你篩檢覆蓋的範圍夠不夠大。因為我們把疫情控制得很好,所以雖然篩檢的數量比較少,但我們的檢驗覆蓋率還是遙遙領先其他先進國家。

 

那麼什麼時候會需要擴大篩檢規模呢?李建璋認為有幾個狀況:第一是本土案例開始大幅增加的時候、第二是出現社區傳染的時候、第三是檢驗覆蓋率小於50的時候,這個數字是透過數學模型計算出來的、第四是超級傳播者出現的時候,李建璋說,光是一個超級傳播者就可能引發一整個城市的疫情,所以當我們找到一個超級傳播者,一定要以他為同心圓去擴大篩檢。

 

(翻攝自youtube)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