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這個國際大都會,至今仍不斷地進化中,超高層大樓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也讓人感受它的活力。然而在高樓大廈林立的東京,卻偶爾會在角落的一隅,看到不起眼的巷子裡,呈現著不同的風情。
走進這些巷弄中,迎面而來的不是讓人食指大動的飲食店,就是酒吧老闆爽朗的吆喝聲,這些不起眼的巷子,還維持著數十年前的模樣。可以說進到此地,就宛如走入時光隧道般,充滿了濃濃的懷舊感,還有著相當復古的名字「橫丁」。
這些被稱為橫丁的商店街,與一般有著各式商店的商店街不同,絕大多數都是飲食店或是酒場,可以說一提到橫丁,大概就是吃吃喝喝了。這些橫丁可說是日本獨有的歷史產物,1945年終戰之後,日本各地百廢待舉,尤其是大都市遭到美軍大轟炸後,一片荒蕪。
當時人們要做生意,卻沒有房子得以遮風避雨,只好在空地上搭棚子,就這樣叫賣起來了。不過由於戰後物資缺乏,所以日本政府只得將僅存的糧食統一發放,禁止民眾買賣。但分配的東西根本吃不飽,大家為了要生存,只好私下偷偷買,在有需求的情況下,便衍生出黑市了。
第一個黑市出現在新宿,距離終戰日才五天,之後在短時間內開始大量出現,隔年(1946年)達到巔峰之後就開始陸續消失,這主要與日本的各項民生物資供應陸續穩定有關。
不過這些黑市雖然滿足了當時貧困的日本人,但是卻因為物資的來源牽涉到竊盜與犯罪,且環境髒亂孳生病菌,加上不少黑市後來都成了暴力團體的禁臠,成為都市復興的毒瘤,因此有關當局開始強力掃蕩,到了1951年幾乎消失殆盡。
黑市雖然消失,但是在黑市做生意的人們籌組了商店會,開始改變經營型態。有的因為都市再開發,興建商用大樓而搬遷繼續營業(例如 NEW 新橋大樓),有的則成了商店街。至於當年黑市中最受歡迎的飲食店家,再經過現地的整合與規劃,配合民生管線等建設,最後形成了橫丁,成了民眾吃飯喝酒的好去處。
根據研究,東京的橫丁有超過八成都是由過去的黑市轉變而來,這些橫丁直到今日,所在地區的外觀其實改變不多。加上提供的餐飲大多是居酒屋、燒烤、拉麵與酒吧等,不但懷舊還能暢飲,因而獲得許多年輕族群的喜愛,形成了橫丁熱潮。
近年來日本政府大力發展觀光,這些橫丁也成了觀光客最能直接體驗日本飲酒文化的場地,因此出現了大批觀光人潮,不但成了著名的觀光景點,也帶動橫丁的轉型。
對國人而言,最有名的橫丁就屬上野的阿美橫丁了!之所以會命名為阿美橫丁(アメ横丁),是因為當年這裡就是販賣美軍流出品的黑市而得名。時至今日,許多台灣觀光客都很喜歡來這裡購買藥妝,只因為那邊的藥妝店相當競爭,買完就可以直接從上野搭車去成田機場。
除此之外,阿美橫丁還有販賣蔬果、魚貨、運動用品等,當然吃吃喝喝更是少不了,加上2012年NHK的晨間劇「小海女」就是在這裡取景,也吸引了不少粉絲前來朝聖,這都讓阿美橫丁的外國觀光客絡繹不絕。
不過筆者倒是對於阿美橫丁的印象不佳,主因是筆者曾在這裡購買一箱水蜜桃,結果回家打開後,前半部展示的是好的,但後半部看不到的地方卻都腐爛,讓人感到氣結。因此如果有意到此地購物,奉勸還是小心為上。
除了阿美橫丁之外,東京還有幾處有趣的橫丁,像是吉祥寺的口琴橫丁,這裡的店家排列就像是口琴一般,因而得名。至於新宿的花園神社旁,也有規模龐大的新宿黃金街,這裡可是從1960年代開始,日本的文人、知青與藝術家齊聚之地,各有愛店,也成為日本文壇的集散地。
而在澀谷站旁,一處不起眼的老舊建築,走進裡面赫然發現就是澀谷吞兵衛橫丁,在日本年輕族群當中引起相當大的話題,也相當值得一逛。此外,在品川區的大井町東口一旁,在兩條狹小的巷弄裡,也擁有數量龐大的飲食店,這一區被稱為東小路飲食店街的橫丁,也是自戰後即發展至今,成為饕客的最愛。
除了這些老橫丁之外,還有不少過去的橫丁轉型,或是新開發的橫丁,也同樣呈現復古風情。例如新橋的鐵橋下橫丁(新橋ガード下横丁),過去東海道、山手線的高架橋下,都有不少老店,但在近年來為了防震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工程,讓不少店家關門,相當可惜。
但工程完工後,就誕生出令人懷念的新橋鐵橋下橫丁,這裡是在2018年3月才開幕,擁有不少店家,一旁還有人氣燒烤名店羅生門,也一開業就大受好評。另外像是澀谷的肉橫丁,也有二十幾家各式肉料理,在此地開業,同樣吸引不少人光顧。
對國際大都會東京來說,橫丁的存在其實相當違和,但他們保存了舊時代的氛圍,讓人們滿足胃袋,也滿足對於舊時代的想像,來到這些橫丁,將可體驗全然不同的東京。
※作者為本報駐日特約記者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旅遊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旅遊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生活記者→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