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博大精深,除了一般的庶民文化之外,也有許多艱深且不被了解的古老藝術。相信許多朋友都聽過能樂,但卻對這項古老的文化相當陌生,也因為過於難懂,許多人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有鑒於此,為了推廣傳統藝能,且在 2020 東京奧運時,會有龐大的海外觀光人潮來到日本,期望能夠讓更多外籍觀光客體驗日本文化。因此不少能樂的大師們,除了開班教授基礎能樂,還會不定期地推出能樂體驗課程,有些更歡迎外籍人士參與,希望能夠讓大家了解,其實能樂並沒有那麼艱澀。
能樂共分為三大部分,包含了「狂言」(古典滑稽娛樂劇)與式三番(神道教祭祀表演),而能劇則是單獨以樂曲、面具與肢體動作等,吟唱曲目來表現。
能樂古稱「猿樂」,發展自平安時代,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最早是由中國傳至日本的伎樂與散樂,在朝廷的保護下,最後在室町時代發展完成。
最初會發展相關的表演藝術,主要是秋收祭神以及娛樂大眾,所以在朝廷的刻意發展下,與雅樂逐漸廣為一般民眾所接納。基本上,能劇是在祭典或是秋收時,表演給神明看,所以樂風古典,除了吟詠曲目外,只以肢體動作表現意境。
至於狂言,由於是以娛樂大眾為主,所以狂言會有大量的台詞,江戶時代稱為「猿樂之能」與「猿樂之狂言」。
明治時代之後,猿樂改稱能樂,而當時的明治天皇,也在青山寓所設置能舞台,邀請各能樂名家表演,讓能樂得以受到保護,而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能樂經過千餘年的發展,這項傳統藝術成為相當可觀的龐大系統,從主角、配角、樂師、狂言師等,都有各個家系流傳至今。
光是主角,就有觀世流、寶生流、金剛流、金春流、喜多流等五大流派,其中人數最多的是觀世流,能樂師人數551人(能樂協會所認定)。狂言則有大藏流與和泉流,知名狂言師、2020東京奧運開閉幕式監督野村萬齋,就是屬於和泉流。
此外,負責音樂的囃子方,包括笛、大鼓、小鼓、太鼓等,也都各自有其流派,可以說每個流派都有各自的風格,因此各種流派的不同組合,會產生各種不同樣貌,這也是能樂的多樣性,是相當有趣的地方。
至於能劇相當重要的「能面(面具)」,則是能劇的靈魂與精髓。由於能劇並不以演員的表情作為表演,也因此演員的角色與表情,就由能面來代替。基本上能面都是代代相傳,也因此許多能面甚至於有數百年歷史,非常珍貴。
此外,能面會因為角度的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面容,所以能樂師在表演時,會以頭部上下移動,來展現演員的喜怒哀樂情緒。
也由於能樂的特殊性,在人類的文化歷史上,有其珍貴的不可取代性,所以在2001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無形文化財。然而這項日本傳統藝術,至今也面臨瓶頸,這也是為何有不少能樂師,會願意開班授課,讓一般民眾來體驗的主因了。
身為喜多流的能樂師粟谷明生大師,就是相當熱心的名師之一。粟谷大師師事喜多流第15代宗家喜多實門下,被日本政府列為「重要無形文化財」。粟谷大師的事務所,會不定期舉辦能樂體驗,只要報名,現場繳交報名費,就可體驗能樂的各種表演。
能樂體驗中,共分為風、姿、花、傳四大類,風為能面與仕舞(舞蹈)、姿為小鼓與歌謠、花為能面與裝束、傳為仕舞與歌謠。體驗的課程除了講解面具、小鼓、裝束的由來與類別之外,並且會指導如何使用扇子等道具,以及吟唱能劇名曲「高砂」之「千秋樂」,粟谷大師與弟子們還會現場表演,讓人感受能樂的震撼。
除此之外,粟谷明生事務所也有開辦能樂教室,每年招收對能樂有興趣的民眾,從最基礎的肢體表演開始。長達一年的課程當中,分為初期與中期,每個月上課約二至四堂,25歲以下的學生還有優惠,為的就是讓年輕朋友多多體驗這項傳統文化。
而粟谷大師受訪時也表示,非常歡迎來自外國尤其是台灣朋友的加入,如果有開辦能樂體驗,只需要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就可以體驗面具與小鼓的表演,事務所也有懂中文的工作人員,可以協助報名事宜。
前陣子台灣的國光劇團與日本橫濱能樂堂合作,將崑曲名作「繡襦夢」,結合日本的能樂與舞踊,打造成全新的表演藝術,也獲得許多迴響。當然能樂相當艱深,但筆者參加了粟谷明生的能樂體驗,發現能樂其實並不難,這樣的體驗十分值得參加看看!
欲報名能樂體驗,可以追蹤粟谷明生大師的臉書,不諳日文的朋友可以直接以中文留言,會有工作人員協助應對,並且可以看到許多能樂表演的訊息呢!
粟谷明生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awaya.akio
粟谷明生能之會:https://www.awaya-noh.com
※作者為本報駐日特約記者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旅遊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旅遊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旅遊記者→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