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特(Willem H. Buiter)
●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
●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
希伯特(Anne C. Sibert)
●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經濟學系教授
●前冰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就履行物價穩定的法定職責而論,主要央行已茫然失措。美國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通膨年增率達8.3%,比3月的8.5%稍降,而美國聯準會(Fed)偏好的通膨指標 –個人消費支出(PCE)核心物價指數 – 從3月的5.2%降到4.9%。但Fed實際的反應卻與該做的事背道而馳。
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5月會中決議提高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50個基點,上調到0.75%-1%,隨後表示6月和7月會議都將維持升息50個基點。根據5月會議紀錄,與會決策官員一致同意美國經濟十分強勁、勞動市場極其緊繃、通膨大幅超標。然而,他們卻斷定FOMC「貨幣政策立場應迅速轉向中性立場」。
這凸顯兩個問題。一,Fed的貨幣政策立場應當是限制性的,不該是中性。FOMC卻只說「基於經濟展望的演變及其面臨的風險,限制性的政策立場很可能變得適當」。二,後續兩次升息50個基點,根本稱不上迅速。政策利率區間的上限仍將只有2%,低於中性利率共識預測值2.5%(中性實質利率0.5%與通膨目標2%的總和)。
Fed的資產負債表縮減幅度也微不足道。從6月起的三個月,逐月縮減475億美元(包括300億美元美國公債,以及175億美元的機構債和抵押擔保證券[MBS]),接下來每月縮減950億美元(含600億美元公債和350億美元機構債和MBS),實施期限未定。
聽起來縮減規模很大,但別忘了Fed的資產負債表已膨脹到接近9兆美元。按目前縮表步調,要縮減到2020年3月初的水準(約4.2兆美元),需要四年多;要減回2008年9月初、金融海嘯促使Fed大舉挹注流動性之前的水準(9000億美元),更需費時超過七年。
收緊政策動作落後通膨曲線的主要央行不只是Fed。英格蘭銀行(BOE)的政策利率目前為 1%,已從2020年3月的空前低點0.1%拉升,但BOE漸進式升息幅度以25個基點為限。在5月的貨幣政策委員會(MPC)上,九位決策委員中僅三位投表贊成升息50個基點。根據 MPC同月的預測,市場隱含利率將在2023年中時升到大約2.5%,然後在2025年降回2%。
這對政策利率的預測顯得太低。英國標題CPI通膨率從3月的7%衝上4月的9%,而且今年稍後可能見到略高於10%的高峰。BOE預測經濟成長大幅減速將在2024年把通膨率壓回目標水準,那種結局固然有可能發生,但我們的看法是,除非再加把勁收緊貨幣政策,否則不太可能。
歐元區的政策做法也同樣莫名其妙。5月標題CPI通膨率達8.1%,比4月的7.4%更上層樓,但歐洲央行(ECB)主要再融資利率仍維持在0%,存款利率現為負0.5%。ECB首席經濟學家連恩(Philip R. Lane)5月25日接受訪問時表示,7月結束淨資產收購計畫後,7月和9月ECB貨幣政策會議將分別調升基準利率25個基點。
即使7月和9月各升息50個基點,ECB的存款利率也只會升到0.5%。更別提通膨仍將大幅超標,再看歐元區4月調和失業率為1990年7月來最低的6.8%,實質經濟將近過熱。ECB政策偏鴿程度與Fed和BOE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大央行應當採取收緊政策立場,把政策利率上調到顯著高於2.5%中性利率的水準。泰勒法則(Taylor Rule)提供訂定適當政策利率的基準,根據該法則的原始版本,政策利率宜訂在什麼水準?中性利率(2.5%),加上國內生產毛額(GDP)實際成長率與潛在實質(經通膨調整)GDP成長率百分比差距的一半,再加上實際通膨率與目標通膨率差距的1.5倍。
依照保守估計,假設美英歐三地的產出缺口(output gap)都是零,歐元區即使現在實際(基礎)通膨率以3.8%的核心數字而非標題數字來算,基準政策利率應該是5.2%;美國和英國的基礎通膨率現在要低於4%實在很難,所以Fed和BOE的基準政策利率都不應低於5.5%。
三大央行的政策利率都遠低於中性水準(且實質利率都深陷負值),目前的政策仍屬擴張性(expansionary),離限制性還差得遠,因此還持續給通膨火上添油。
通膨在目前水準居高不下,形成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窮人和不善理財者受創尤深。更長期通膨預期愈是失控,壓抑通膨就得付出愈高的代價,不論是以產值或就業的損失來衡量。
經濟減緩既無可避免,也是必要之惡,應及早規劃因應,事不宜遲。在Fed和BOE接下來兩場決策會議上,政策利率應該提高至少1個百分點,而ECB應準備升息三次,至少升1個百分點或更多。ECB已將近11年沒提高政策利率了,但願他們還記得怎麼做。
(翻譯:余雅薇,責任編輯:楊淑華)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entral Banks Are Still Far Behind the Inflation Curv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