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災難視角:極端天氣導致移民和無國籍 遠端醫療成必要方案

哈茲拉(Aditi Hazra)    2022年07月24日 07:00:00

 

哈茲拉(Aditi Hazra)
●哈佛醫學院助理教授
●癌症基因組學研究員和人道主義者

 

當自然災害迫使人們收拾行李逃到安全地帶時,重要的物品往往會被遺忘。在加州2007年的野火季節之後,據估計「每個家庭至少有一名成員在疏散期間留下了處方藥。」同樣的,2017 年8月颶風哈維可能淹沒我母親在德州的住家時,她在匆忙逃離時忘記帶上藥物,儘管她通常在打包旅行時一絲不苟。

 

氣候變化加劇此類災害的嚴重性和頻率,防止醫療保健中斷、滿足流離失所者的健康需求求將成為越來越緊迫的任務。我們已經知道,極端天氣會導致移民無國籍狀態,每年有2150萬人流離失所,相當於每分鐘41人。颶風、氣旋、洪水和野火經常破壞預防服務(例如常規癌症篩查)、心理健康服務和慢性病治療。由於嚴重的乾旱和內戰,許多敘利亞難民無法獲得醫療保健,後來被發現患有癌症、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

 

氣候造成的災害對醫療保健的連續性構成直接和間接的威脅。根據《普通內科雜誌》(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2019年的一項研究,因卡翠娜颶風而直接中斷治療的乳腺癌患者,其10年生存率明顯低於對照組。

 

同樣,我們已經知道,間接接觸化學物質、水和空氣傳播的病原體,以及自然災害造成的顆粒空氣污染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例如,哈維颶風淹沒化工廠和煉油廠,將致癌物質釋放到周圍環境中。研究人員警告,隨著地球變暖,目前像殺蟲劑林丹(lindane)等惰性化學物質可能會致癌。

 

野火構成類似的威脅,不僅會摧毀房屋和醫療設施,還會產生有害的環境顆粒物,增加因肺癌、乳腺癌和肝癌死亡風險。心臟病、中風和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通常會緊接著大火災後發生。歷時 20 年的新研究表明,在加拿大,居住在野火 50 公里範圍內的人,比起居住在遠離野火區的人,罹患腦腫瘤的風險高出 10%,患肺癌的風險會增加 4.9%。

 

救災工作必須關注災難的直接後果,但這些直接和間接的健康影響往往會持續存在。如果不努力保持護理的連續性,一年一度的野火季可以被稱為癌症季

 

我們迫切需要更公平的方法,來應對氣候緊急情況後發生癌症和慢性病的高風險。慢性病護理的移動警報檢查清單有助於在緊急情況和疏散期間挽救生命。除了確保安全的住所外,防災方案還應包括提供常用處方藥、遠端醫療、虛擬心理健康服務、醫療保健提供者的虛擬危機訓練,以及資源分層治療指南。

 

在氣候危機的眾多悲劇中,首當其衝者恰恰是責任最小的群體。為了解決這種不平等,國際癌症控制聯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及其合作夥伴)發起腫瘤藥物獲取聯盟(Access to Oncology Medicines Coalition),以改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獲得癌症藥物的機會。

 

一個相關問題是衛生部門的碳足跡。在這裡,外科護理因其溫室氣體排放而引人注目。使用麻醉劑七氟醚一小時,相當於駕駛一輛內燃機汽車行駛20英里,而一小時的地氟醚相當於行駛400英里。因此,密西根醫學麻醉學系推出一項綠色麻醉倡議(Green Anesthesia Initiative),探索減少該領域排放的方法,例如多加使用七氟醚而不是地氟醚。最近,醫療保健領導人已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最後,儘管我們知道因氣候變化而流離失所的人面臨一系列健康風險,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教育來提高我們理解這個廣泛而複雜的問題。

 

應對氣候造成的健康危機是世界衛生組織、各國政府、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和健康宣導團體的道德責任。我們過著健康生活的能力,取決於擁有一個健康的星球。氣候在變化,我們的衛生政策和協議也必須改變。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Varieties of Climate-Driven Medical Risk》,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