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NBA視角:狗比人更容易 爭取到電腦斷層掃描

布克霍茲(Todd G. Buchholz)
●前白宮經濟政策顧問
●老虎對沖基金經理
●著有《經濟大師不死: 因為被你搞懂了》等書

 

明德林(Michael Mindlin)
●投資銀行家,專門從事醫療保健

 

1980到2000年,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新設六支球隊,國家美式橄欖球聯盟(NFL)及職棒大聯盟(MLB)各自新設四支球隊。美國的醫學院多了幾個?完全沒有。現在許多城市中,尋找優秀的運動員或許比找醫生簡單。

 

美國醫學學會(AMA)多年來不斷縮減新學生人數,1997年聲稱是因為美國醫生供過於求。我們現在看見這種想法的後果:在明尼亞波利斯市,過勞的護士上街抗議,要求加薪30%;各地鄉村醫院及醫療服務機構也長期出現醫生短缺。

 

要解決這個情況,需要供給面的改革才能打通醫療體系的瓶頸。我們已經看見其他行業供給面增加帶來助益。以旅宿業為例,Airbnb的發明為全美新增25%的客房,成功讓旅宿業者難以漲價。

 

為什麼醫療體系沒有出現同樣的發展趨勢?事實上是有的,但只出現在沒有利益組織及政府過度干涉的區塊。以選擇性外科手術為例,眼部雷射手術跟肉毒桿菌注射皆有健康的市場競爭。雷射手術(LASIK)1999年獲得核准,十年後,數千名醫師學會如何使用雷射進行角膜手術,造成手術費用下降25%。肉毒桿菌注射市場中,「保妥適」(Botox)公司必須與「儷緻」(Dysport)及「娜柏塔」(Jeuveau)等品牌競爭,皮膚科醫師也必須與整形醫師競爭。這些市場機制讓全國各地希望去除皺紋的消費者帶來更合理的價格。

 

不幸的是,初級衛生保健沒有出現同樣的現象。預估2026年時,美國醫師達到退休年齡的比例將從12%攀升到21%,許多會選擇去打高爾夫球、麻將,不願在診所或醫院服務。雖然大學終於開設更多醫學院,新的畢業生實在無法負荷逐漸老化的人口的醫療需求。因此,美國醫學院學會(AAMC)預估2034年醫師短缺會高達12.4萬人

 

這個問題不限於美國。愛爾蘭有五分之一的人正等待就醫 ;在加拿大,狗都比人更容易爭取到電腦斷層掃描等醫療資源。

 

醫療體系的供給改革,意味著打倒既有限制,讓醫師及藥物供給回歸正常。以目前情況而言,若希望建立新的醫學院,會需要花費2億美元及10年的時間,讓美國醫學院評鑑委員會(向美國教育部回報之組織)進行研究、開設公聽會,才能獲得許可。但困難不只這些:即使醫學院順利開始營運,畢業生還是難以找到實習名額,因為依據1997年的法律規定,實習名額數取決於美國醫療保險支出,這造成實習名額凍結。國會應該解除這些限制。

 

再者,醫療教育應該精簡化。2015年,美國醫學院學會大規模調整醫學院入學考試(MCAT),希望鼓勵學生多花點時間培養同理心及社會學知識,試題還會請學生定義「社會建構主義」等詞彙。但即使我們認同同理心的重要性,同理心不會幫助還在等待醫療服務的病患,也幫不到居住地沒有醫生的居民。

 

要增加醫療服務的供給,美國應該跟隨其他已開發國家,允許學生從大學時期就開始接受醫學訓練。英國劍橋大學的醫學院學生,18歲就會進行第一次的大體解剖課程,美國學生必須等到22歲才有這種機會。美國的醫學系學生必須先修畢4年的一般大學課程,也因此累積龐大的學貸。

 

美國應該簡化已受完整訓練的其他先進國家的醫生進入美國服務的流程。假設你是心臟科醫師,已在德國或新加坡執業20年,即使美國移民署允許你入境,你仍需通過一連串的規定,包含國家證照考試、臨床技能課程及再次完成多年的醫師實習,才能成為正式的醫師。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同樣應簡化核可流程,讓他國測試通過且正在使用的藥物更容易進到美國。現今的情況是,FDA要求藥品公司花數億美元和多年的重複性臨床試驗才會核可使用。美國國民的確有不少特色,但這樣的做法,已經彷彿把美國人當作不同人種在來看待了。

 

回想一下目前醫療系統造成的下場。2013年,普林斯頓大學宿舍多名學生感染腦膜炎,學校請求政府核可瑞士的諾華(Novartis)疫苗。今夏美國及歐洲爆發猴痘疫情,歐洲行政單位快速許可了有效的抗病毒藥物,美國人卻必須持續等待,即使國家庫存量已高達170萬劑。FDA希望健康衛生研究資料庫(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先完成多年的隨機對照試驗,但疫情可沒那麼有耐心。

 

疾病和疫情會不斷發展,我們也絕對不能掉以輕心。雖然我們無法預估下一波腦膜炎或猴痘疫情爆發會是什麼時候,我們絕對可以治好我們的醫療體系,改善系統的弊病,讓所有病患都能到適當的醫療照護。

 

(翻譯:李岳珊,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Doctor Can't See You Now》,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1)挺政府打炒房!房產集團攜手產官學促進居住正義

 

(2)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這間企業持續示警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