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羅斯達(Carsten Brosda)
●漢堡自由漢薩同盟城市文化和媒體部長
●德國戲劇和管弦樂協會主席
●社會民主文化論壇主席
●德國社民黨媒體政策委員會主席
兌現承諾有時候就像是懲罰。100多年前,當收音機被發明時,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觀察到,只有當它成為一種傳播工具,而不僅是播送管道之後,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畢竟,少數人能夠與多數人交談,與每個人都能夠與其他人交談,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如今,數位技術確實讓每個人都可以與其他人交談,但它們肯定沒有促進相互理解或公共理性,相反的,開放社會似乎最沒有能力明智地利用這個期待已久的機會。
過去20年來,數位革命一度帶來的許多希望都破滅了。我們沒有更廣泛地接觸到共同的事實,獲得的是假新聞。我們沒有對話,有的是「網軍」和「互嗆」。我們沒有創造性的多元化,有的是新的壟斷。我們沒有民主辯論,有的是嗓門比賽。那些掌握了注意力遊戲的人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贏得它,但他們通常製造更多噪音而非啟蒙。公共辯論越來越聒噪,數位平台的目的就是要鼓勵和利用不和諧。
路透社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的 《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和其他研究一再表明,具有極端和邊緣政治觀點的人,參與數位內容的比例特別高。這並不奇怪,那些或多或少對現狀感到滿意並適應現狀的人,通常覺得沒必要公開表達不滿,就連偉大的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最近也承認,促使他進行公開干預的常常是憤怒。
今天的公民不會將不滿轉化為經過深思熟慮的政治論點,因為在網路上咆哮更容易。結果,民眾的注意力被代表邊緣的觀點所主導,共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遙不可及。
像川普2016年總統競選顧問班農(Steve Bannon)這樣的媒體人,利用這種技術驅動的現象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真正的反對派是媒體」,班農辯稱,「對付他們的方法是用垃圾淹沒他們。」用夠多的荒謬主張和聲明填滿公共領域,最終沒有人會再相信任何事情。隨著更多有信譽的新聞媒體被捲入漩渦,它們將失去至少一部分民眾的信任,導致公共領域的分裂。
文學評論家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在2019年出版《真相之死》(The Death of Truth)一書中,描述了右翼民粹主義者如何移用後現代思想來扼殺共同真相的可能性,他們抓住的論點是個人的世界觀終究是主觀的,因此拒絕嘗試任何比較話語,接受誰聲音大誰就是真相。
與此同時,開放社會中的民主力量在對抗操縱策略方面做得太少。在這一點上,任何想要挽救民主共識的人,都必須先重建公共廣場的概念,並展示我們對世界看法的多樣性仍與制定未來的共同計畫完全相容。在多元化和日益全球化的社會中建立社會共識可能很困難,但卻是必要的。
光是瞭解國家結構和選舉制度是不夠的,教育機構還必須向學生傳授媒體素養。在一個「編輯社會」中,每個公民隨時可能成為公眾人物,學校課程應該強調這種訓練(包括哲學和技術)。
同樣,媒體政策也應該被納入一切捍衛、加強民主的計畫,因為公共理性是公民的基本義務。我們絕不能接受媒體權力集中在越來越少人的手中。我們絕不能袖手旁觀,讓霸道的億萬富豪一時興起收購和重組主要數位平台,或者出現更多的「新聞沙漠」(客觀、獨立的報導在經濟上不再可行)。
解決的辦法是制定監管政策,承認新聞業是一種公共產品,應該受到保護,甚至擁有特權。事實溝通是民主的核心,因此創立和支援以非營利為目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市場的限制和需求影響的平台是有意義的。在一個主要由私人出版商、公共廣播公司和技術驅動平台塑造的公共領域,它們可以做出貢獻。有了正確的定調,非營利機構可以促進創新,並確保聽到不同選民的聲音。
當然,新聞業的公共角色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有所變化。正如媒體學者賈維斯(Jeff Jarvis)所指出的,媒介和調和的任務不再僅指將主要思潮彙集在一起。記者還必須提供概述,並幫助公民在社交媒體等新論壇中找到方向。如果一個社會越來越「過度新聞化」而資訊不足,記者必須致力於提供背景,而不僅是增加更多資訊。
我們必須認識到,創新既是一種技術和經濟現象,也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現象。這是實現技術啟蒙承諾的必要第一步。人人都能暢言和知情,這一事實可以改善民主,但前提是我們準備討論未來要如何進行辯論。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Must Democratizing the Media Be Bad for Democrac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