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反猶視角:將複雜衝突簡化成善惡對立 和平怎有希望

班阿米(Shlomo Ben-Ami)    2024年05月14日 07:00:00

 

班阿米(Shlomo Ben-Ami)
●以色列前外交部長
●托雷多國際和平中心副總裁

 

據傳出自於哲學家以撒.伯林(Isaiah Berlin)的一個猶太笑話是這麼說的,所謂的反猶太主義者,就是那些憎恨猶太人遠超出絕對必要程度的人。同理可以應用在反猶太復國主義者。畢竟,猶太復國主義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概念,早在其成為征服巴勒斯坦的代名詞之前,就一直是猶太解放的核心。

 

對猶太復國主義者過度仇恨的例子比比皆是。1975年,當時巴勒斯坦領土上幾乎沒有任何以色列屯墾區,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尚未接受兩國解決方案,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如今惡名昭彰的決議,宣布猶太復國主義是一種「種族主義形式」。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Toynbee)對猶太復國主義的譴責之激烈,最後連他也坦承自己這種敵意「不成比例」,以及自己把對於西方殖民主義的輕蔑不屑,過度套用在猶太復國主義上。

 

這種情緒徘徊不去,甚至愈演愈烈,特別是自去年以色列為了回擊哈瑪斯10月7日的恐怖攻擊,在加薩發動戰爭之後。舉例來說,今年3月,美國進步派雜誌《格爾尼卡》(Guernica)編輯部撤回一篇文章,是由以色列作家陳喬安娜(Joanna Chen)所撰,描述她在10月7日攻擊事件後所經歷的矛盾情緒。

 

陳是熱情洋溢的和平主義活動家,也是未曾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役的良心拒服兵役者,更是非營利組織「復健之路」的志工;該組織致力於接送巴勒斯坦病患,協助他們從加薩和約旦河西岸佔領區,赴以色列醫院就醫。她在《格爾尼卡》的文章,審視人類在面對恐怖時「踩著同理心的界線」和「對雙方都有感情」的深刻掙扎,並表達對於加薩人的同情和關心,尤其是她所翻譯的詩人作品。最終成果是獻給衝突所有受害者的哀悼輓歌。

 

但《格爾尼卡》的員工卻不這麼認為,有些人透過辭職,抗議該刊決定發表陳的作品。一名請辭的編輯,這篇文章是「將屯墾行為正常化的駭人文章」 ;另一個人稱該文支持「將優生至上的白人殖民主義,偽裝成良善」。該刊共同發行人薩斯特里(Madhuri Sastry)形容這是「針對猶太復國主義和巴勒斯坦正在上演的種族滅絕,過度焦慮的辯解文」;她不僅辭去職務,也呼籲主編摩爾(Jina Moore)跟進。(摩爾儘管不同意撤回文章,最終還是辭職了。)

 

薩斯特里在辭職信中指出,同僚向她保證《格爾尼卡》致力於「捍衛反帝國主義工作」,並且「永遠不會成為權力的代言人」。但陳的文章沒有一絲一毫的以色列民族主義色彩,很難看出它如何稱得上是在「行使殖民權力」。如果連像陳這樣的人都要被妖魔化,我們只想知道,這些所謂的愛好和平人士,到底冀望巴勒斯坦人有朝一日還能跟誰共同締造和平。

 

草根社會運動「站在一起」(Standing Together)也蒙受類似待遇,該運動以追求雙方和平與獨立為名,動員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儘管「站在一起」反對加薩戰爭,「巴勒斯坦抵制以色列學術和文化運動」卻呼籲「世界各地有良知的人民、組織和工會」不要與該團體往來,形容該團體是「以色列正常化組織,試圖轉移注意力並洗白以色列正在加薩進行的種族滅絕」。

 

也許以色列和平活動人士和進步派猶太復國主義者成為抵制和撤回的目標,正是因為他們挑戰過度簡單的反猶太復國主義敘述。這些敘述將猶太復國主義定位為必然的種族主義和純粹的邪惡,往往立基於親巴勒斯坦派的極權主義政治正確論述,肆無忌憚地忽視歷史細節。

 

舉例來說,加拿大裔猶太作家克萊恩(Naomi Klein)討論1948年巴勒斯坦戰爭導致巴人大規模遭到驅逐、流離失所,即所謂的「大災難」一事,但對於巴人和鄰近阿拉伯國家因1947年聯合國決議(將巴勒斯坦劃分為兩國,一個阿拉伯國、一個猶太國)而宣戰,卻是隻字不提。她也指責以色列將巴勒斯坦兒童視為人口威脅,卻無視於最先是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將巴人婦女的子宮稱為「巴勒斯坦人民最好的武器」。

 

猶太人的反猶太復國主義與猶太復國主義的歷史一樣悠久。盧森堡(Rosa Luxemburg)、托洛斯基(Leon Trotsky)、考斯基(Karl Kautsky)、猶太勞工聯盟成員以及許多其他人,早在克萊恩之前都這麼做過。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創始學者,如肖勒姆(Gershom Scholem)和馬格內斯(Judah Magnes),以及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等著名知識份子,都支持建立猶太─阿拉伯雙民族國家(但巴人反對)。

 

此外,數以百萬計的以色列人已經連續示威7個月,反對總理納坦亞胡(Binyamin Netanyahu)政府所體現的變態形式之彌賽亞猶太復國主義。但這些人也是猶太復國主義者。他們是和平的唯一希望。

 

猶太國際主義死在奧斯威辛的火葬場和史達林的古拉格集中營。在這些悲劇下誕生的猶太國家,解放了數百萬名困頓的猶太人,而這個由猶太復國主義者所建立的國家,也與主要阿拉伯國家實現和平。它未能與巴人實現和平,卻不是因為沒有嘗試過。無論如何,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口比例已從1948年的11%成長到如今的21%,加薩和約旦河西岸明顯也有類似人口趨勢。自1948年以來,巴勒斯坦人口已增加9倍。種族滅絕是無稽之談。

 

這一切都不是要替以色列在佔領區犯下的罪行找藉口,也不是要減弱解放巴勒斯坦的迫切性。這更不是意圖合理化在嚴重缺乏健全政治目標下發起軍事行動,對加薩造成迦太基式的可怕破壞。相反的,重點是要強調,若把盤根錯節的衝突簡化為善惡二元對立,將如何扭曲和平的偉大願景。

 

話又說回來,他們想要的可能根本不是和平。把每個以色列人都貶低為「權力代言人」的傾向,似乎也有違最狂熱反猶太復國主義者的終極目標:取消以色列。反猶太復國主義或許不是反猶太主義的同義詞,但兩者似乎都無可救藥的病態。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Anti-Zionism》,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