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學運視角:從對抗壓迫交織性現象 解構反猶挺巴浪潮

馬毅仁(Ian Buruma)    2024年05月18日 07:00:00

 

馬毅仁(Ian Buruma
●《紐約書評》前編輯、作家

 

大家很容易嘲笑在美國校園發動示威,支持巴勒斯坦的大學生,他們高喊口號,呼籲「從河流到海洋」建立一個自由的巴勒斯坦國。在美國學費最昂貴的一些名校裡,示威學生頭戴巴勒斯坦黑白格頭巾,「解放」學校大樓,彷彿他們是自由鬥士,而且至少有一名年輕的示威者要求校方提供食物和水,稱這是「基本的人道援助」。

 

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政治示威都是一種戲劇表演。當然,並不是每個抗議加薩大量無辜百姓遭殺害的人都應該被訕笑。對示威學生使用暴力,不管使用暴力的是警察還是暴民(例如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都毫無道理可言。

 

「反猶太復國主義」(anti-Zionist)的訴求在大學校園內獲得愈來愈多的支持,問題是這個訴求往往不連貫。它內在的意識形態似乎把所有問題都視為彼此相關,包括警察對非洲裔的暴行、全球暖化、美帝主義、白人至上主義、美國蓄奴史、歐洲殖民主義、恐跨症/恐同症(「酷兒支持巴勒斯坦」)、以及以色列—哈馬斯戰爭等等。康乃爾大學一名學生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氣候正義與帝國主義、資本主義之類的鬥爭息息相關。我認為以哈衝突以及在巴勒斯坦進行的種族滅絕也是如此。」

 

猶太復國主義是19世紀猶太民族主義運動的一個分支,包含宗教、世俗、左翼和右翼等因素,如今已成為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同義詞。這種觀點認為,要成為一個善良、有人性、有道德的人,就必須是「反猶太復國主義者」。

 

反猶太復國主義是否也像一些人所說的是反猶太主義(anti-Semitic),這問題並非一直都很清楚。反對猶太復國主義或批評以色列的政策,並不一定就是反猶太主義。否認以色列的生存權當然是心懷敵意,但認為所有猶太人都是猶太復國主義者也是心存敵意。

 

將所有壓迫形式彼此交織相連,有個學術術語形容這現象:「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目前許多親巴勒斯坦的示威學生之所以採用這種思維方式,是因為他們被灌輸了這種思想,而傳授這種思維的教授大多來自示威學生正在對抗的學術機構。

 

在激烈競爭的身分政治大海中,有一個標誌是所有高學歷的自由派左翼人士(尤其是在美國)都同意的:在後蓄奴制、後殖民時代,要想成為一個思想正確的的西方公民,必須積極反種族主義、反帝國主義和反殖民主義。換言之,必須以這樣的觀點來看待過去和現在的所有國際事件,包括從美國到中東的複雜衝突。

 

這種世界觀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潮會從美國最頂尖的一些大學開始: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史丹福大學。交織性並不是勞動階級主要關注的重點,卻是高學歷菁英人士的標誌,他們習慣將自己視為西方世界的集體道德良知。

 

對於就讀最昂貴大學的學生而言,多少會有階級內疚感(class guilt),這可能是校園激進主義愈來愈蓬勃的原因,當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時,更是如此。若階級鬥爭被反殖民主義和反種族主義的抗議活動取代時,擁有特權的人就更容易接受自己所享的特殊待遇。

 

然而,階級確實發揮一定作用。叛亂往往源於害怕特權縮水。美國前總統川普的煽動性言論吸引了學歷較低的白人,他們對移民可能比自己過得更好感到不滿。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美國菁英機構和西方世界其他地方。

 

不久之前,出自高學歷家庭的白人男性通常獲得了進入社會上層的入場券。但現在,學術界、出版界、博物館、新聞界和其他需要高學歷的領域以及熱門的工作,競爭愈來愈激烈,因為受過高等教育的非白人和女性也加入競爭行列。這是一個百分之百正向的發展。任何相信包容性、多元性,更不用說交織性的人都應該為此鼓掌比讚。

 

但自由左翼人士的意識形態堅持積極地「去殖民化」,以及對於自己的種族特權感到內疚,這點可能會導致防禦性反應。在歐洲和美國,愈來愈多的年輕白人男性被極右翼政黨以及華而不實「尊師、上師、大師」的言論所吸引,這些人承諾會教導他們如何重新樹立男子氣概,讓女性回到自己的位置。他們顯然也會利用大家對有色人種的偏見。

 

然而,菁英階層對維持其特權的焦慮也可能走到另一個方向。在學費最昂貴的私立大學裡,學生可能會認為,若能比少數群體更熱烈地交織連結反種族主義、反帝國主義和反殖民主義,符合他們的利益,因為這有助於維護他們在知識和文化領域的領導地位。

 

或許這正是為何哥倫比亞大學的師生率先發聲,抗議以色列對加薩發動戰爭,然後其他常春藤盟校的活躍分子也旋即跟進。這是否真能幫助巴勒斯坦人建立自己的國家,讓他們在自由選擇的政府領導下過上更好、更有尊嚴的生活,目前還不清楚。但這可能根本不是重點。誠如美國示威抗議經常出現的情況,這場學運實際上關乎的還是美國。

 

(翻譯:張瑩,責任編輯:楊淑華 )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Privileged Gaza Protester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