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康(Chris Patten)
●英國末代港督
●歐盟前外務委員
●牛津大學校長
支持自由民主制度的最有力論據,是其賦予了公民選擇領導人的權利,從而將國家的現在和未來交到選民手中。支撐該系統的則是一系列旨在保護少數權利,並防止民主淪為不自由多數主義的規範、價值觀和制度。
法治也扮演了關鍵角色。當我擔任香港總督時,和我對接的中共官員們無法理解為什麼法律應同等適用於掌權者和普通公眾。在中國這類威權國家,統治者和執政黨被視作無所不能,普通公民則被認為無法在公共事務甚至個人生活中做出正確決策。
關鍵就在於,民主是可以在言論自由和公開辯論中蓬勃發展的。透過對政府提出批判,媒體能夠傳達民眾的不滿並對政治領導人究責,從而防止政府忽視公民的利益和願望。
相較之下,獨裁者無法忍受批評。如果你生活在一個威權國家並敢於批評政府,那就會面臨入獄甚至死亡的風險。例如在香港,持不同政見者和媒體企業家黎智英旗下的報紙,就因宣導更大程度民主和言論自由而被當局查禁,如今他自己也已身陷囫圇,恐將面臨終身監禁。
與中國和俄羅斯等威權政權不同,民主領導人不能依靠強制手段,而是必須說服公民代議制民主才是最好的制度。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選舉年結束時,我們將更清楚地瞭解,民主黨派究竟有沒有能力說服選民該制度是值得留下來的,從而瞭解21世紀將會由民主人士,還是野心勃勃的獨裁者塑造。
英國最近的議會選舉給人們留下了一線希望。雖然現任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的工黨,僅憑33.8%的選票就贏得三分之二議會席位的狀況,確實會引發對其政治授權的質疑。但沒人質疑這場終結了過去14年來日益不受歡迎的保守黨統治的壓倒性勝利是否合法;卸任保守黨領袖和前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也並未對大選結果提出質疑,而是承認敗選並向繼任者表達祝福,這正是民主應有的樣貌。
鑒於這一場政治地震的劇烈程度,以及保守黨跌至幾十年來最低水準的整體得票數,大部分媒體所關注的焦點,不出所料地集中在了保守黨必須採取的重組和重建措施上。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施凱爾政府能否在不遭遇大幅政治反彈的情況下,解決英國的諸多經濟問題。目前尚不清楚政府是否能在不提高稅收,或增加額外債務的情況下,刺激經濟成長並且修復英國日益劣化的公共服務。
面臨這個問題的不單單只有英國。當自由民主制國家經濟疲軟時,其政府也會在改善公共服務和提高家庭收入方面面臨難題,這就替那些承諾過度簡化解決方案,並將移民當成代罪羔羊的民粹主義政治家,提供了拉升支持度的藉口。
法國提前大選的結果也令人驚訝,勒龐(Marine Le Pen)領導的極右派政黨「國民聯盟」(RN),排在了左派的「新人民陣線」(NFP)和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的中間派「同在」(Ensemble)執政聯盟之後,屈居第三位,這使得我們有理由保持謹慎樂觀。雖然左派的重大勝利,可能會催生一個政治僵局而非溫和執政聯盟,但這表明法國的民主制度,或許要比許多人之前認為的更具韌性。
但民主治理的未來,最終可能取決於美國即將到來的大選結果。這令人感到憂心,因為兩位年長的候選人,都並非美國所能提供的最佳選項。前總統川普—也是共和黨假定的候選人—已明確表示只有在勝選時才會接受選舉結果。隨著他潛在的犯罪行為得到了如今高度政治化的最高法院的保護,人們也越來越難以將美國視作法治的標竿。
與此同時,現任總統拜登在上個月電視辯論中的災難性表現,引發了各界對其心智敏銳度和擊敗川普能力的質疑。儘管他任命了眾多非常有能力的人擔任政府高級職位,但拜登自己能否勝任這份世上最艱難的工作卻不好說。
像美國和英國這樣的民主國家,在處理這些曾經易於應對的問題時,威權主義者—比如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丁,以及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án)這類具有相似意識形態的領導者—則心滿意足地暗中觀察著。如果民主領導人想確保他們的國家能抵禦那些反自由煽動者的誘惑,那就必須信守自身價值觀並提供負責任的治理、達成可共享的榮景,以及高品質的公共服務。
(本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王能斌)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an Democracy Win in 2024?》,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先誠實再成交」是真的! 永慶房屋推出獨家「誠實安心認證」保障消費者權益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