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阿米(Shlomo Ben-Ami)
●以色列前外交部長
●托雷多國際和平中心副總裁
去年,社群媒體上興起了一股「羅馬風潮」,女性們會詢問身邊的男性一個問題:「你有多常想起羅馬帝國?」並將男性的回答分享至社交平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非常頻繁」。許多男性聲稱他們每一週、甚至是每一天都會想起這個古老的帝國。
對於這個答案,身為熱門播客節目《羅馬史》(The History of Rome)主持人的鄧肯(Mike Duncan)並不驚訝;寫了數本暢銷羅馬史書籍的作家霍蘭(Tom Holland)也不意外。古典學家畢爾德(Mary Beard)肯定也能理解為何大眾對羅馬歷史如此癡迷。畢爾德對於古羅馬的研究,再加上樸實無華的文筆、自信不羈的個人魅力,使她成為觀察家口中「國寶級人物,世上最出名的古典學家。」
羅馬究竟有什麼魅力能引起廣大現代讀者的共鳴?正如畢爾德的解釋,羅馬共和國型塑了西方政治與文化的根基。此外,羅馬的歷史是多面向的,其中元素可以被拆解、重新排列並解讀,融入任何敘事或信仰。
羅馬是現代自由民主的關鍵靈感泉源。美國開國元勳們的思想與行動都充滿了古羅馬的理想,美國也因此被視為擔負了自由共和主義的新標竿。然而,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者,特別是墨索里尼(Mussolini),也嘗試以自己的方式,把自己包裝成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
羅馬帝國是由民主共和國轉變為獨裁專制政權的一個故事,講述了當民主共和的理想臣服於人民的不滿時,政治規範遭到踐踏,人們對強人領袖的普遍渴望。川普(Donald Trump)的詆毀者經常將他比作凱撒大帝,批評他煽動人心、全心追求權力,肆意違反規則與規範的作為,都與凱撒大帝相似。不過,川普的極右派支持者也經常使用相同的比喻,試圖將他塑造成一位偉大的帝國征服者。
川普的支持者也(錯誤地)相信移民是導致羅馬帝國瓦解的主因。更廣泛而言,極右翼勢力主張,古羅馬為日後的「白人文化」奠定了根基。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普林斯頓大學古典學學者佩洛塔(Dan-el Padilla Peralta)認為自己的研究研究與白人帝國主義的思維密不可分。
畢爾德則質疑這種白人神話,在她2016年出版的《 璀璨帝國,盛世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的榮光古史》(SPOR: A History of Acient Rome,暫譯)書中指出,羅馬帝國的故事必然是多元種族的,是「有色人種的歷史」。該書以卡拉卡拉皇帝(Emperor Caracalla)授予帝國所有臣民公民權為結尾。然而,與獲得公民權的人民相反,羅馬帝國的貴族階層因為不願意分享權利,最終失去了既有的特權。
同樣地,羅馬的故事也成為父權主義夢想家的樂園。羅馬或許有女英雄,但她們通常都是皇帝的母親或配偶。羅馬根本上終究是一個禁衛軍主義社會,讚揚勇氣、榮譽、陽剛之氣,也就是美德(virtus)。與此同時,在羅馬社會中,合意的同性性行為是合法的,古羅馬因此被視為認可同性權利早期的合法性來源。
對以色列人而言,羅馬又有全然不同的意涵。羅馬帝國的故事讓以色列人民想起流亡的經歷,這段經歷也提醒著以色列人無法理性考量現實情況可能招致的災難性後果。試想在西元前132年,由巴柯巴(Simon bar Kokhba)領導對抗羅馬帝國的起義為例,這也是猶太人對羅馬人戰爭中最後一場戰役,結果遭遇慘敗,造成猶太地區(Judea)的猶太人生活被徹底抹滅,而猶太這塊土地的名稱也被哈德良皇帝(Empero Hadrian)永久更名為巴勒斯坦(Palestina)。
已故的以色列軍事情報局局長哈卡比將軍(General Yehoshafat Harkabi), 在他具有開創性的著作《巴柯巴症候群: 國際關係中的風險與現實》(The Bar Kokhba Syndrome: Risk and Real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暫譯)寫道,巴柯巴「不負責任的民族自殺行為」,灌輸猶太民族崇尚「不負責後果的反抗和英雄主義」。幸運的是,當代以色列的建國者班-古里昂(David Ben-Gurion)抱持著不同的觀點:絕對不在沒有得到另一個超級大國的支持下,違抗某個超級大國或發起戰爭。但是,令人哀傷的是,在巴勒斯坦地區(已再次被更名為猶太與撒馬利亞地區)的猶太彌賽亞狂熱支持者仍決意重蹈覆轍效法巴柯巴自殺般的愚蠢行為。
在描述美國霸權時,羅馬也常被提起。「羅馬盛世」(Pax Romana),意即在強盛的羅馬帝國統治下相對和平與繁榮的黃金時代,成為了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的「美國盛世」(Pax Americana)的標竿。就如同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後,希臘各城邦努力達成「普世和平」,卻為羅馬控制希臘提供了道德基礎,歐陸無休止的戰爭最終促使美國扮演維持社會安定與秩序的外部保護者。和平似乎常常無法與全然的政治自由共存。
但是,美國治世似乎正逐漸衰頹,這種趨勢使人們對美國「帝國」即將迎來的「殞落」有諸多猜測,而猜測的基礎可以追溯至十八世紀吉朋(Edward Gibbon)與孟德斯鳩(Montesquieu)等思想家筆下的羅馬帝國的衰亡命運。然而,美國如果想避免如羅馬帝國般衰微與瓦解,仍有許多需要學習的事情。
或許,這段歷史帶給人們最重要的教訓是: 即使身為霸權,行事也須有分寸。羅馬遭受吉朋所謂的「過度強盛造成自然且無法避免的影響」。眾所皆知,美國也缺乏適度的謙遜,尤其是自冷戰之後無人能匹敵的霸權年代。美國要謹慎行事,確保不會因為狂妄傲慢而垮台。。
雖然歷史的比較有助我們看清當下及未來的發展,但不能提供任何保證。有鑑於發動現代戰爭的高昂代價令人望之卻步,縱使是所謂的「修習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也就是現任霸權(以美國為例)與新興勢力(以中國為例)之間「無可避免」的衝突,也不該被視為歷史的鐵律。
這讓我們看到了現代西方與羅馬帝國全盛時期之間的關鍵差異。羅馬人期望在未來不斷重現往日的輝煌歲月;而啟蒙運動後,西方的世界觀是建構在對進步與創新的信念之上。只要秉持這種信念,我們就能記取歷史教訓,避免前人曾犯下的嚴重錯誤。
(翻譯:戴佑紜,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y Rome Still Matter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先誠實再成交」是真的! 永慶房屋推出獨家「誠實安心認證」保障消費者權益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