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爾(Marci Shore)
●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
●著有《烏克蘭之夜:一段深入的革命歷史》(The Ukrainian Night: An Intimate History of Revolution,暫譯)
上個月,一枚俄羅斯飛彈炸毀了利維夫州(Lviv)中心的一棟公寓大樓。我傳了封訊息給住在那裡的一位朋友:大家都還好嗎? 「還好,我們很幸運,」他回覆道,「但住我們隔壁的朋友,一個年輕女人和她的三個女兒,都死了。」
然後我看到了影片。那位叫巴澤列維奇(Yaroslav Bazylevych)的鄰居滿臉是血,看著年輕女子(他的妻子),和他們三個女兒的屍體從廢墟裡被挖出來。有一張巴澤列維奇凝視著敞開棺材的葬禮現場照片,而這張照片應當和其他那些揭露暴行的象徵性影像一起被收入殿堂,包括華沙猶太人區舉起雙臂的小男孩、在凝固汽油彈襲擊後赤裸裸地逃離村莊的越南女孩,以及被沖上海岸的2歲敘利亞男孩屍體。
殺死巴澤列維奇家中四個人的「匕首」(Kinzhal )極音速飛彈,與兩個月前擊中基輔奧馬迪特(Okhmatdyt)兒童醫院的飛彈一樣,都是從俄羅斯境內發射的。發射地點並不神秘,烏克蘭人知道它們在哪裡:殺害巴澤列維奇的妻子葉夫潔尼亞和女兒們的飛彈是一架米格-31K戰鬥機從俄羅斯圖拉(Tula)地區發射的。
這架飛機從莫斯科以東約300公里、距離烏克蘭邊境約866公里、離利維夫1386公里的薩瓦斯列卡(Savasleyka)空軍基地起飛。這段距離如果開車的話需要20多個小時,而「匕首」飛彈只需7分鐘就能飛完。
但烏克蘭人無法使用美國人提供的武器摧毀這類飛彈發射場地,只能坐等飛彈的到來。大家都知道這很荒謬,但這不是他們能決定的。這是美國政府,實際上是拜登總統的決定,他是個好人,有正確的道德觀念,但一直無法超越早已扭曲且致命的「避免升級」模式。
誠然,我們很難擺脫長期以來的思維規範,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世界,尤其是當我們逐漸變老之時。我們總是對過去的現實情有獨鍾。戰爭和革命會打破時間,用哈姆雷特的話說就是「讓時間脫節了」。持續數年或數十年的事態彷彿在一瞬間消失了,然而由它所塑造的思維方式卻可以長期存在。
這一點在拜登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1991年10月,他作為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主持聽證會,調查法學教授希爾(Anita Hill)聲稱最高法院提名人湯瑪斯(Clarence Thomas)曾在十年前對她進行性騷擾一事。湯瑪斯的辯護律師將希爾描述成一個喜歡追求男性注意但被斷然拒絕的單身女性。
德州執業律師,也是湯瑪斯友人的杜蓋特(John Doggett)被傳喚來為湯瑪斯作證。他回憶說道,希爾曾因他取消某次晚餐約會而感到沮喪。杜蓋特對委員會表示:「希爾女士關於我對她有性趣的幻想,顯示她會因為被那些吸引她的男性拒絕而感到困擾。」拜登回應道:「在我看來,這要不是放手一搏,要麼就是太有自信,二者必居其一」。
當我在33年前從收音機裡聽到這些話時,我意識到拜登相信希爾並為她所受的屈辱感到寒心。他刻意強調她原本並不想將此事公諸於世。儘管如此,拜登還是缺乏跳脫自己既定角色去重新審視局勢的勇氣。
然而,避免激進行事卻可能帶來激進的後果。拜登的道德敏感性值得尊敬,但他未能邁出大膽一步,卻造成了可怕的間接惡果,因為湯瑪斯藉此進入了最高法院。該法院當前的道德淪喪狀態——湯瑪斯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讓美國人有可能面對一個野心勃勃的獨裁者,而最高法院在一項得到湯瑪斯支持的裁決中,卻給了這個人幾乎完全不受懲罰的權利。
拜登職業生涯的特徵並不是心懷惡意或冷酷無情,而是缺乏勇氣。事實上,這似乎是一個本質正直者的悲劇性缺陷。在現今這個世界,自戀型精神病患者對事件發展施加不成比例的影響力,拜登以同理心脫穎而出。不過,這還不夠,也不可能足夠。
歷史的走向取決於我們所處的結構性條件以及所做的選擇。有時,個人選擇的作用會特別明顯,無論結果是好是壞。例如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為克服大蕭條而進行的「大膽實驗」,或是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在慕尼黑對希特勒的綏靖政策。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在俄羅斯坦克開向基輔時拒絕美國政府的逃亡提議,也是這樣的時刻。當克里姆林宮的殺手在首都追殺他時,澤連斯基在晚上走到城市的街道上並錄製了一段自拍影片。 「總統在這裡,」他說,「我們都在這裡。」
突然之間,一切都不再如預期那樣發生。烏克蘭不會像普丁預言那樣在三天內淪陷,也不會淪為白俄羅斯式的俄羅斯保護國。一場大規模陸戰在歐洲大陸爆發,這在2022年2月24日之前都被認為是不可想像的,但卻突然成為了21世紀初的重大事實。
此外,根本不存在「歷史的終結」一說。 「歐洲在這些緊急時刻的任務,」烏克蘭藝術策展人切列潘尼(Vasyl Cherepanyn)寫到,「首先是放下視而不見,才能學會觀察,對其歷史的核心敘事進行深刻的修改和改變,因為它們對歐洲的未來具有決定性意義。」
「放下視而不見」是拜登目前的任務。他不再年輕,在位時間也不多了,但他仍然可以、也應該去冒險、改變規範,擁抱新的歷史時刻所帶來的機會和挑戰。
「拯救世界……免於其常規、『自然』毀滅的奇蹟,」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寫到,「歸根究底是誕生(natality)。」她這裡所說的「誕生」不僅指新一代人的出生,也指人類行動能力帶來的新開端。在鄂蘭看來行動具有新生的特質,其結果則因其本質而無可預測。而在烏克蘭,不作為,也就是拒絕允許烏克蘭政府採取自衛行動,則具有死亡的特質。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Shifting the Paradigm in Ukrain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先誠實再成交」是真的! 永慶房屋推出獨家「誠實安心認證」保障消費者權益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