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自由對大學至關重要,而在時間、地點和行為操守上遵守適當限制的抗議活動應被理解和寬容,但抗議活動應由個人或團體進行,不應牽涉到學校。」
~哈佛大學榮譽教授 奈伊(Joseph S. Nye, Jr.)
雖然加薩戰事尚未結束,但它已經對美國的各所大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哈瑪斯對平民發動殘忍攻擊後,大多數校園最初都對以色列表示同情。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且戰爭畫面日益湧現,許多年輕人開始對加薩地區平民死亡人數過高表示抗議。校園內出現了嚴重分歧,支持巴勒斯坦的學生要求大學從那些與以色列合作的企業中撤資,而支持以色列的學生則認為,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正在威脅他們的安全和教育機會。
大學校長和理事會一直在努力尋找正確的應對措施,在今年春天國會就該事項舉行了聽證會後,許多高層管理人員(包括我所在大學的校長)都辭了職。哈佛大學新校長表示,除非公共事務直接威脅學術自由或影響學校的教學和研究核心職能,否則學校將不再發布有關這些事務的官方聲明。這是正確的回答嗎?
這項政策是新的,但問題卻並不新穎。越戰期間的情況甚至更糟。雖然今年的校內露營和加薩戰爭抗議活動經常違反哈佛大學長期針對抗議時間、地點和行為操守的權責說明,但與1960年代相比,目前的抗議活動還是相對溫和的。
在回憶錄《美國世紀的生活》(A Life in the American Century, 暫譯)中,我記得在1960年代的辦公室位於哈佛大學國際事務研究中心。我們那棟建築曾多次被佔領,並遭到炸彈攻擊和導致一名工作人員被送醫的攻擊。引用我保留的1969年11月的一份激進地下氣象組織小冊子的話:「經營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的人都是些領薪水的殺手。他們為政府撰寫報告來教一些美國人如何發財自肥。幫忙政府的教授們都是些豬。難道你就沒有想要養的豬嗎?」我們的攻擊者吹噓如何闖入建築物,把「豬」踢下樓梯,打破窗戶。如今的阻撓性的紮營,與之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暴力不是唯一的問題。言論自由對大學至關重要,而在時間、地點和行為操守上遵守適當限制的抗議活動應被理解和寬容,但抗議活動應由個人或團體進行,不應牽涉到學校。
大學所扮演的角色早在1960年代就已經受到質疑,而質疑的人不只是學生。在一次有少數教職員出席的晚宴上,我提出如果學者們降低對真理的追求,如果大學淪為另一個壓力團體,我們的民主社會就將變得更加貧瘠。有些同事不同意我的觀點,他們認為大學有義務與越戰等不道德的政府政策公開劃清界線。他們指出,在另一個與當前局勢有關的過往事件中,大學的捐贈基金正在支持那些生產戰爭物資的企業。
抗議者後來也呼籲對其他事務採取撤資行動,例如南非的種族隔離、氣候變遷以及現在的以色列問題。當經濟學家指出此類行動對經濟影響甚微(因為很快就會有其他人出手購買被撤資的股票),支持者則回應,重要的是透過點名羞辱來表達政治立場。他們認為撤資是一種機構性聲明,其影響力大於大學社群個別成員的努力。
這裡的問題是,大學為此付出的代價遠高於倡議帶來的好處。強大的政治壓力團體可能會抵消大學撤資的政治影響,而這不僅會損害其學術自由和獨立性,還會損害其內部社群。正如哈佛大學「機構之聲」(Institutional Voice)工作小組在最近一份報告中指出,「因為很少(甚至可能沒有)世界事務會不存在相互衝突的觀點,官方發表的同情聲明可能會因對其他人的隱性聲援,而疏遠社區中的某些成員。」因此,哈佛大學最近拒絕了要求其從與以色列有業務往來的公司撤資的要求。
但限制自身發布政治性聲明只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同樣重要的是執行現有規則。對於大學管理層而言,依靠警察行事在策略和道德上都是有問題的。在過去一年中,這已成為許多校園中的緊張點。哈佛在1969年錯誤地召喚了(反應過度的)州警。今天,我們從中學到的教訓是應將此類措施作為最後手段。
然而,如果大學沒有執行關於言論自由(包括抗議)的時間、地點和行為操守的規則,就無法再堅持其教學和研究的核心宗旨。此外,對違反規則者的不懲處會危及反對意見的理性交流,並使討論淪為一場誰推動最厲害的較量。如果抗議者回答說,他們故意違反規則是為了以誇張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並擴大影響,那麼他們應該記住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的觀點:公民抗命只有在人們願意承擔懲罰的情況下才具有道德說服力。而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當然,大學不能在所有政治議題上完全保持中立。但大學應該將機構性火力保留給那些對教學、研究和獨立調查等核心職能有直接和重大影響的狀況。在目前的情況下,學術自由意味著必須聽取分別支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兩種聲音,而大學也必須勇敢面對那些威脅要撤回財政支持的國會委員會和捐助者。 1960年代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關於抗議重要性及其局限性,還有關於大學體制性角色適當性的經驗教訓,希望我們能在2020年代有所改進。
奈伊 (Joseph S. Nye, Jr.) 是哈佛大學榮譽教授,曾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著有回憶錄《美國世紀的生活》(A Life in the American Century, 暫譯)。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