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在一個製造業僅僱用了8%勞動者的經濟體中推動政策,透過將製造業帶回國內以復興中產階級,這不僅不切實際,而且空洞無物。
~國際經濟學會主席 羅德瑞克(Dani Rodrik)
身為美國總統,拜登毫不猶豫地站在勞工階層這一邊,並推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以振興製造業、將供應鏈遷回本土並推動綠色轉型,為民主黨人開闢了一條新的經濟路徑。這些新政策多半都合乎經濟考量,而我跟許多其他進步人士一樣,認為它們在政治上也是合理的。那為什麼會導致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選舉結果如此令人失望,尤其是面對勞工階層選民時?
正如其他地方的右翼民族主義者,川普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經濟不安全感的上升,而在許多人眼中,這都是放鬆管制、企業實力增強、全球化、去工業化和自動化帶來的結果。作為弱勢群體傳統擁護者的中左翼政黨本可以從這些事態發展中受益,但它們卻更替受過教育的職業精英發言,也遲遲未能改變路線。當民眾越來越認為這些政黨背棄了基層勞工階級,拜登轉向經濟民粹主義似乎是個正確的策略。
對於川普再度當選的一種解讀是,經濟民粹主義本來就是個錯誤,這意味著民主黨應該更堅定地轉向中間派。然而,賀錦麗爭取中間派共和黨選民的努力,顯然沒有任何成果。
這裡至少還有三種可能性。首先是拜登的策略確實奏效,但並不足以贏得大選。通膨和生活成本上升導致世界各地民眾普遍對政府不滿。 《金融時報》廣為流傳的一張圖表顯示,2024年所有選舉中執政者的得票率都低於過往水準。而相較之下,民主黨的表現好太多了,拜登經濟學功不可沒。
第二種可能性是,各項新政策需要時間才能顯現效果,並以此建構新的政治聯盟。拜登的經濟政策仍處於起步階段,並因此面臨巨大挑戰,要去改變選民過去三十多年來將民主黨視為中間派的認知。期望拜登的親勞工言論和強勁的製造業建設數據,能夠克服自柯林頓總統執政以來出現(且不斷加深)的分裂狀況,或許有點過於樂觀了。精心製定的政策需要好多年才能實現政治重組。
第三個、也是討論最少的一種可能性是,拜登經濟學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經濟民粹主義。它專注於製造業、舊式工會力量和工人組織,以及與中國的地緣政治競爭,卻很少關注不斷變化的經濟結構和新勞工階層的本質特徵。試圖在一個製造業僅僱用了8%勞動者的經濟體中推動政策,透過將製造業帶回國內來復興中產階級,這不僅不切實際,而且空洞無物,因為它不符合勞動者的期望和日常經歷。
如今典型的美國工人不再軋鋼或組裝汽車。相反,他/她可能是長期照護人員、廚師,或經營獨立的小型企業(可能是打點零工)。解決此類服務業低薪和工作條件不穩定的問題,需要採取不同於製造業激勵措施或進口關稅的策略。同樣地,階級團結的建立也需要採取不一樣的方式,而不是求助於工會或談判能力來實現。照此看來,拜登的理念其實是正確的,只是未能擊中正確的目標。
我們的新經濟結構需要一種二十一世紀版本的「產業政策」,其重點是創造良好的服務業就業機會。這種策略需要組織和技術創新,將低薪活動的工作升級,同時改善數位工具、客製化培訓和信貸等投入的供應。人們其實可以在地方和國家層級找到此類措施的例子,但它們仍然規模較小,而且基本上都是聯邦計畫的附帶計畫。
而那些能夠幫助而不是取代工人的新技術,則是這項工作的關鍵。各類綠色產業政策顯示創新確實可以從碳密集型活動轉向更永續的活動。我們也需要推動有利於勞工的技術政策,促進創新,讓沒有大學學歷的人也能在護理和其他個人服務的領域裡從事更複雜的工作。透過制定新的經濟專業化願景,並調動所需資源,跨部門聯盟(通常由公共機構領導)可以在長期受到失業困擾地區促進創造就業機會。
值得留意的是,在選舉前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中,德州的西班牙裔選民表示,他們對民主黨最大的不滿是因為該黨是個「給不工作的人發福利的政黨」。雖然向窮人(那些無法工作或臨時失業的人)提供社會轉移支付,是當代福利國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左翼政黨不能只用這些來定義自己。它們需要擁護希望透過體面工作為社會貢獻的人,並且促成那些在過程中遭遇困難的人。
如果想要回歸其根本,民主黨首先必須認識到當今的勞工階層已經發生變化,且有不同的訴求。提供社會保險和抗衡商業利益的力量始終是進步左翼的重要元素。但必須透過一套經過改進的「好就業」政策來強化這些目標,既不盲目執著於製造業,也不從與中國地緣政治競爭的角度來看待它。
羅德瑞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國際經濟學會主席,《貿易的取捨:邁向更好的全球化, 我們如何重塑世界經濟新秩序?》(Straight Talk on Trade: Ideas for a Sane World Economy )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