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追求自身的財務利益,富裕階級在一般家庭鋪設經濟安全生活的道路上,堆了一塊又一塊的巨石。
~經濟政策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 畢文斯(Josh Bivens)& 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 希爾賀茲(Heidi Shierholz)
數十年來,美國經濟能為受薪家庭提供的福祉與實際提供的福祉,兩者之間存在令人沮喪的差距。美國身為世界最富裕的國家,長期以來卻未能提供廣泛的經濟繁榮與經濟保障,因為政策制定已被富人和特權階級所掌控。為了追求自身的財務利益,富裕階級在一般家庭鋪設經濟安全生活的道路上,堆了一塊又一塊的巨石。
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因此不存在可以立即清除障礙的萬能解藥。每屆總統與政府必須根據其移除了多少(或添加了多少)巨石受到外界評價。從這個角度來看,前總統拜登政府的經濟政策優先事項值得獲得比目前更多的肯定。拜登為美國家庭取得重大進展,即使是那些遭遇國會阻礙的政策,仍值得未來繼續努力與落實。
拜登政府的成績很重要,因為它將為評估新政府的政績提供基礎。總統川普已經示意,他打算推翻拜登所做的幾乎所有事情,這代表評估拜登的成就有助於揭露川普真正的立場。
拜登交棒給川普的經濟,透過一些基本事實足以說明一切。首先,在拜登執政期間,經過通膨調整後的實際平均時薪和可支配的個人收入,已超過疫情前的最高水平。自2022年中期(當全球通膨衝擊達到最高峰)以來,經濟一直維持強勁成長,底層30%的勞動階級實際工資達到歷史新高,並且在2019年後異常快速地成長。
例如,底層十分之一工人的實際薪資從2019年至2023年成長幅度超過13%,這是自1979年有紀錄以來這個族群工資成長最快的4年。
此外,壯世代(25-54 歲)勞動人口比例創下近25年以來最高水平,沒有醫療保險的人口比例也創下歷史新低,部分原因是各州根據《平價醫療法》(Affordable Care Act)設立的健保交易市場出現註冊人數快速成長。再者,川普本人偏愛的指標: 美國股市屢創歷史新高,納斯達克指數過去一年大漲30%,標準普爾500 指數也上漲24%。
簡而言之,拜登擔任總統期間,促進了美國經濟繁榮和安全,並且將這些進展擴及到更廣泛的美國人口,這種進展速度之快,可謂歷史上前所未見。雖然今天的美國經濟和真正優渥的社會之間仍存在許多頑固的障礙,但拜登政府體現了真正進步的模樣。
拜登政府的經濟政策基本上涵蓋四個重點。首先,它想辦法盡可能快速地降低失業率,並將失業率長期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最終實現 「充分就業」的目標)。其次,拜登政府試圖引導投資,生產關鍵的公共產品,也就是民營企業無法或不願提供的產品。這意味擴大投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強化供應鏈韌性,因應未來的衝擊。
第三,拜登政府試圖重新平衡勞工與雇主之間的權力關係,鼓勵工會組織、健全工資標準,並監督雇主,阻止他們試圖操控勞動市場進而損害勞工權益。最後,拜登政府嘗試改革稅制,讓超富階級繳納更多的稅、中等收入家庭繳納較少的稅。
拜登政府最驚人的成就是迅速恢復並持續保持充分就業,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回想一下,因為COVID-19疫情肆虐,導致2020年春季的失業率飆升至近15%。即使解封重啟經濟後,2020年11月美國大選時,失業率仍接近7%。正是2021年初上路的《美國救援計畫》(American Rescue Plan)法案,讓失業率在2021年底降至4%以下,之後低失業率繼續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是自1960年代末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直到新總統就職日,失業率仍低,僅略高於4%)。
有些人認為,恢復充分就業的積極措施導致了2021-22年的通膨飆升,但證據顯示並非如此。後疫情時期的高通膨是全球性的,影響了幾乎每個先進經濟體,且各國通膨激增的幅度與它們降低失業率的積極程度無關。
經過比較後發現,美國通膨增幅屬於中等,且時間比其他國家短。當美國選民在2024年11月投票時,美國的經濟成為其他國家羨慕的對象,因為經濟還在成長、失業率以及通膨率都受到控制。拜登政府在恢復充分就業方面的成就,成為勞工對抗通膨衝擊的關鍵緩衝,而非造成通膨的原因。
在初步的紓困和努力復甦經濟之後,拜登政府推出三管齊下的 「產業政策 」法案——《跨黨基礎建設法案》( 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 《CHIPS 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以及《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這些法案推動了對公共設施進行重大投資,包括交通運輸、港口、道路、清潔能源、供應鏈韌性等等。這些投資將大幅降低因為供應鏈斷裂(如美國在新冠大流行病期間所經歷的那種)造成的通膨風險,並提升美國未來的競爭力。
隨著全球經濟不可避免地邁向脫碳,巨大的不確定性是美國是否會成為關鍵技術的落後國,無法在下一個工業時代占據主導地位。拜登政府制定了明確的戰略,將美國定位為電動汽車、電池儲存、太陽能發電及其他清潔能源領域的領頭羊,這些領域在未來幾年將雇用許多美國人。如果川普撤銷這些投資,他可能會讓美國在21世紀一些最重要的產業淪為落後國。
在重新平衡勞資關係方面,拜登政府取得的立法進展確實較少,但沒有人可以指責它沒有努力。拜登針對這領域的大多數提案都因為國會嚴重對立而受阻。例如,原本有一個提案,建議使用工會勞工生產的電動車可享有更大扣除額的條款,最終被《降低通膨法案》刪除。為此,工人可得感謝那些似乎在為外國汽車商護航的國會議員,這些外國汽車製造商在美國設廠,但工廠沒有工會組織。
同樣地,2021 年的《保護組織權法案》(Protecting the Right to Organize Act of 2021)本想為那些設法組建工會卻面臨雇主激烈反對(通常是非法反對)的勞工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但一樣遭到國會封殺。實際上,該法將是自 1935 年《瓦格納法案》(Wagner Act,又稱國家勞資關係法案)實施以來,對勞工最有利、最重大的修法。但是,儘管該法案先是獲得拜登背書,繼而在眾議院過關,卻在參議院遭到共和黨議員封殺。
然後是《提高工資法案》(Raise the Wage Act),原計劃在5年內將聯邦最低工資(目前仍是微薄的每小時7.25美元)提高至每小時17美元,結果也遭遇相同命運。儘管得到白宮的支持,但在國會未經表決就夭折。作為小小的補償,拜登政府透過行政命令,提高聯邦機構約聘雇員的最低工資,該工資會依通膨指數每年調整,目前已達每小時17.75美元。這項行政命令在未來數週內能否存續,將成為檢視川普與共和黨人是否真如其所言,致力於服務勞工階級權益的第一個指標。
雖然拜登的總統身分與影響力無法完全克服立法僵局,但拜登在支持工會方面的表現確實比現代歷任總統都更積極。他甚至親自站上「聯合汽車工會」(UAW)的罷工糾察線,而該工會隨後成功贏得一項歷史性強勢的集體談判權協議。
拜登政府也在可行範圍內動用行政權,重新調整勞動市場。例如,美國國家勞資關係委員會(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NLRB)頒布一連串決定,保護勞工組織工會與集體談判的權利,並防止雇主將勞工錯誤歸類為自雇(獨立承攬人),維護他們作為正式雇員的身分。
再者,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全面禁止企業將簽署「競業禁止協議」(noncompete agreements)作為雇用條件之一。這種做法在近幾十年來愈來愈普遍,已被證明損害勞工和勞動市場的競爭。FTC的這項禁令原本可能是一次重大勝利,它只是FTC眾多保護措施之一,旨在保護美國家庭免受企業濫用其過大的市場影響力。然而,隨著新舊總統權力交接,聯邦法院(由川普第一任期任命的法官主導)所做的裁決,仍會阻礙該禁令的執行。
拜登政府在稅收政策上也取得顯著成就。為了讓巨富與企業繳納更合理的稅額,《降低通膨法案》涵蓋了股票回購稅、企業替代最低稅。政府並為美國國稅局(IRS)提供額外資源,讓IRS能對富人徵收更多應繳稅額。此外,《美國救援計畫》包括一項改革性但最終只是臨時性條款——提高兒童稅收抵免額度(CTC),實施期間,美國兒童貧窮率幾乎減半。
可惜,當初認為該政策會因廣受歡迎而不會被取消的假設,最終被證明過於樂觀。當CTC政策到期時,共和黨國會議員阻撓了將其永久化的努力。副總統范斯本人(當時仍是參議員)儘管長期以來聲稱支持更慷慨的兒童稅收抵免額度,去年夏天卻沒有出席一場關鍵投票,該表決本可強化CTC政策。
同時,其他的稅制改革被擱置,等待川普1.0政府的2017年減稅政策在2025年底到期,到時將進行重大的預算辯論。這本來是努力對稅制進行更徹底、更持久改革的明顯時機,但現在這一過程將由共和黨主導。稅制將進一步向巨富傾斜似乎是最可能的結果。
美國民眾有理由對一個擁有如此豐富資源的國家,卻無法為普通家庭提供更大的經濟安全和繁榮感到憤怒。但這種憤怒只有在轉化為對政策的具體要求時才有意義,這些政策應該幫助更多美國家庭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如果民眾的憤怒轉化為對「體制」的虛無主義,那麼最終受益的將是那些利用體制加劇經濟不公不義的少數人,而受害的則是許多美國民眾,包括許多投票支持川普的人。
在「體制」內,確實有不少人都在為明智、正派的政策而努力,希望讓所有人的生活變得更好。但也有一些人只是譁眾取寵做做樣子:在關心勞工階級困境的同時,卻盡一切所能將更多的錢導向富人和企業。如果讓不滿經濟不公不義的合理憤怒模糊了這些區別,美國將付出沉重代價。
當然,民眾做出這些判斷時,需要協助,但他們未得到充分的幫助。那些真正關心勞工利益的決策者需要改善他們對經濟面向的溝通方式。而主流媒體也必須更準確地傳達經濟現實——無論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他們可以從對過去4年的政策進行清晰客觀的分析開始。結果可能會與未來4年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
畢文斯(Josh Bivens),美國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the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首席經濟學家; 希爾賀茲(Heidi Shierholz),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
(翻譯:張瑩,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