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勒尼 (Brahma Chellaney)
● 印度前國安會顧問
● 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
● 主要研究領域為亞洲政經局勢
●著有9本專書,包括《亞洲神力:中國、日本與印度的崛起》、《水資源、和平與戰爭:面對全球水危機》等
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 被提出做為印太區四大民主國家的戰略聯盟之初,許多人嗤之以鼻。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嘲笑這是「標題黨的看法」,將會「像太平洋或印度洋的泡沫一樣消散」。但中國不放棄擴張主義,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又堅決打造廣泛的對抗勢力,促使這個有真正潛力可以加強區域安全的團體日益鞏固成形。問題是,它能否不負眾望。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對於實現2016年日本提出、2017年獲美國加持的「自由開放印太區」願景而言,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這四方成員至關重要。「四方安全對話」在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敗部復活,但直到拜登總統上台後才開啟領導人峰會,其起步雖然花了一些時間,卻已累積不少動能。自去年以來,成員國已經舉行三次峰會(其中兩次為虛擬峰會),5月24日更將於東京聚首。
但四方眼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其成員國的所做所為,恰巧削弱了其戰略理念,也就是必須防止中國破壞印太區安全。問題癥結在於這四國都聽信了中國的誘惑之言,把經濟關係與地緣政治分開處理。
中國去年破紀錄達6764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現在成為其經濟增長的主要火車頭。有鑑於領導人習近平加強國家對私營企業的控制,若無這份貿易順差,中國經濟增長可能停滯不前,進而影響中國擴張軍備,以及在印太區和其他地區施展侵略性操縱手段的能力。
然而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卻是來自美國和印度的貢獻。首屈一指的是美國,其對中貿易逆差在2021年擴大逾25%,達到3966億美元,目前佔比超過中國總順差的58%。在印度方面,儘管兩國在喜馬拉雅漫長邊境陷入了危險的軍事對抗,但印度對中貿易逆差已超出其國防預算,在截至今年3月為止的12個月內達到770億美元。
2020年,中國密而不宣地侵占部分印度邊境地區,引爆致命衝突,隨後雙方在邊境地區集結軍隊和基礎設施迄今。對於極力安撫中國以至於對其侵略行徑毫無防範的印度總理莫迪而言,這本來應該是一記警鐘,但印度對中貿易逆差依然龐大且不斷增長,顯示夢中人尚未驚醒。
同樣的,澳洲和日本也嚴重依賴中國貿易。中國不只占澳洲近三分之一對外貿易量,也是日本的最大出口市場。此外,兩國都是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成員,對他們來說,相較於區域貿易增長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放任中國制定印太區貿易規則顯然只是一個微小代價。
四方不應繼續替中國經濟與地緣政治實力做保,而應該把經濟合作當成重中之重的議程,包括成員國彼此增進貿易往來。不幸的是,儘管拜登承諾推出涵蓋從基礎設施到數位經濟各層面的「印太經濟框架」,但拜登政府卻不願把更多資源投入印太區,也不願為區域合作夥伴敞開美國市場大門,嚴重限制該倡議的潛力。此外,拜登所推動的四方議程過於廣泛,涵蓋許多議題已與其核心目標無關,諸如氣候變遷、COVID-19疫苗交付,再到彈性供應鏈等等。
美俄之間日益加深的代理人衝突,也進一步模糊了戰略情勢。拜登是連續第三位承諾「戰略轉向」的美國總統,也就是要把美國主要戰略焦點轉向亞洲及更廣泛的印太區。但他口中「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的烏克蘭戰爭,很可能會導致他無法完成「轉向」,與前兩位總統一樣。
俄烏戰爭也可能促使拜登對中國採取更懷柔的態度,甚至早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拜登就已經開始減輕對中國施壓。他實際上讓中國擺脫了掩蓋COVID-19起源的責任,以及未履行2020年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承諾的責任。至於具中國軍方背景的科技巨頭「華為」公司,拜登也已撤銷其創辦人之女孟晚舟的欺詐指控。美國對中國在新疆大規模關押穆斯林的制裁,基本上仍然只是做做樣子。
在拜登試圖確保習近平不會為俄羅斯總統普丁提供經濟命脈,導致西方制裁功虧一簣之際,他的身段可能會放得更軟。美國貿易代表已經取消川普時代針對352種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現在白宮正在考慮更進一步放寬對中國非戰略商品的關稅。
倘若缺乏一個明確的戰略願景以及配套議程,就算舉行再多次「四方安全對話」領導人峰會,也難有影響力。「四方安全對話」的首要之務應該是擔當抵禦中國擴張主義的堡壘,並確保印太地區勢力的穩定平衡。在5月24日的峰會上,其他所有議題都應該退居二線。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原標題為《The Quad at a Crossroad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