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娃(Nina L. Khrushcheva)
● 新學院國際事務教授
● 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曾孫女
1999年末,隨著虛弱的葉爾欽在國安部門官員中尋找繼任者,俄羅斯流傳著一個陰鬱的笑話:「共產黨人為什麼比KGB好?因為共產黨只會訓斥你,但KGB會吊死你。」這與其說是玩笑,還不如說是警告。不幸的是,絕大多數俄羅斯人都沒有聽懂其中的含義。
就在那一年,正在領導KGB繼任機構聯邦安全局(FSB)的特工—普丁被任命為總理。不久後,據說他曾向FSB前同事打趣稱「滲透政府最高層的任務已經完成了。」這原本也應該敲響警鐘,尤其因為普丁一直崇拜KGB負責人安德羅波夫,他曾在整整兩年時間裡對蘇聯實行鐵腕統治。
經歷1999年代後蘇聯期的經濟和政治動盪,人們渴望穩定,為此他們甚至願意讓KGB重返政府高層。這讓在2000年當選總統的普丁有機會藉此建立起安德羅波夫式的權威來管理俄羅斯體制,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氣等戰略行業。
普丁感受到在葉爾欽總統任期內控制上述行業的私人巨頭所造成的威脅,因此他讓所謂的西羅維基(siloviki)——也就是軍事和安全部門的附屬機構,例如KGB前特工謝欽、切梅佐夫——掌管權力。
曾在1930和1940年代史達林統治期間製造出如此恐怖的後繼組織,究竟是如何在21世紀成功獲得權力的?畢竟,在1950年代赫魯雪夫的去史達林化,以及1980年代末戈巴契夫的體制改革之後,KGB似乎已奄奄一息。包括普丁在內的許多人在戈巴契夫執政期間退休,因為他們認為安全部門永遠無法恢復。
蘇聯解體後,局勢發生變化。事實證明,KGB比蘇聯任何機構都更有能力駕馭過渡到資本主義。其特工人員不受道德約束、務實、人脈廣泛,且非常擅長為謀取私利而進行操縱。
國家安全機構從未遭到解散也有所幫助。KGB不僅壽命長過戈巴契夫,重新改組為FSB後,甚至比葉爾欽活得還久。俄羅斯領導人,無論是自由派還是非自由派,一向依賴國安部門來維持自己的權力。普丁統治時期(以及蘇聯時代的安德羅波夫統治時期)所不同的,僅僅是那些國安部門代表本身掌權的程度。
對普丁而言,強化國家安全機構似乎是抵禦1991年那種巨變的保險,那場巨變消滅了他所說的「歷史的俄羅斯」。而且普丁非常自豪於他所建立的政治制度的穩定,這無疑是得益於能源價格高漲及某些西羅維基人較強的管理能力。
但該系統的維護不同於其構建。2020年的偽憲法公投通過修正案,體現了普丁執掌其所創造機構的方式。上述修正案不僅為他提供統治更多年的合法機遇,還定義了理想的俄羅斯公民,也就是首先忠於國家的愛國者。
這種策略改變了安全部門在國家機器中發揮的作用。普丁過去曾聽取謝欽和切梅佐夫等西羅維基派的意見,甚至將關鍵職能委託給同事。如今他在制定政策時卻不接受其他任何觀點,並委由總理米舒斯京領導的技術官僚來落實執行任務。日常權力比以往更集中在安全機構手中,例如聯邦教育和科學監督服務局(Rosobrnadzor)、聯邦監獄服務局,以及聯邦通信、資訊技術和大眾媒體監督服務局(Roskomnadzor)。
國家控制機器的這些全新支柱是僅有一個重點的非個人實體:就是清洗任何反克里姆林宮的政治空間——現在被理解為反俄羅斯——並懲罰那些未能表現出足夠「忠誠」的人。與西羅維基不同,他們並未就如何以最好方式因應俄羅斯所面臨的挑戰向普丁提出建議,也並未意識到國際參與對俄羅斯內部發展的重要意義。相反地,他們盲目追求普丁的目標,也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全面控制俄羅斯。
被監禁的反腐律師兼反對派領袖納瓦尼認為,克里姆林宮入侵烏克蘭的首要目標是分散俄羅斯人對生活水準下降的注意力,同時創造出團結在同一面旗幟下的氛圍。但更根本的是,這場戰爭等於最終推翻曾在普丁早年掌權時的FSB高層主管,並確認俄羅斯無名安全技術官僚—KGB真正繼承者—的主導地位。當然,普丁依然是最高領導人;這是新系統的前提。
這種轉變令人寒心的影響現正在俄羅斯各地出現。自從普丁在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以來,已拘留超過1.5萬名反戰抗議者,包括400多名未成年人。獨立媒體機構遭到封鎖或解散,外國媒體幾乎別無選擇,只能離開。民眾除了接受國防部官方對戰爭說法,分享其他內容均可能被判處最高15年的監禁。
這樣一種徹底鎮壓的氛圍中—現在很像是史達林時代—沒有逃離的俄羅斯人正在統一觀點,約有80%的俄羅斯人現在宣稱他們支持對烏克蘭的「行動」。這並不令人意外。這位無名的劊子手再次實現了對俄羅斯的統治。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原標題為《The Origins of Putin's Totalitarianism》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