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紙鈔視角:讓人民幣取得全球霸權 不如創立流通數位貨幣

李維(Jonathan Levy)    2022年07月28日 07:00:00

 

 

李維(Jonathan Levy)
●芝加哥大學歷史學系與社會思想委員會教授
●著有《美國資本主義時代:美國歷史》一書

 

我們置身於前所未見的貨幣創新時代。諸如比特幣(Bitcoin)這類新奇貨幣為數眾多,因為新技術讓支付系統得以繞過傳統銀行。在新冠肺炎疫情擴展貨幣政策邊境後,央行正辯論是否該創立自己的央行數位貨幣 (CBDCs)。

 

貨幣的未來從沒像現在這麼混沌不明,但也因此充滿各種可能性。以歷史縱深觀點檢視之,可協助我們理解不熟悉的領域,因為貨幣的未來很可能與其古早年代有共鳴。

 

提到貨幣(money),大多數人會聯想到一國通行的貨幣(currency,通貨),由領土邊境內的主管當局全權發行。在美國是美元,在日本是日圓,在歐洲是歐元。然而,這種貨幣其實是近代的發展,最早只回溯到19世紀。

 

更早時,曾有「多重的」和「互補的」貨幣,各有各的用途。可能用甲繳稅,用乙跟鄰居交易,用丙從世界其他地區購買貨物,再用丁儲存財富或投資某企業。

 

我們都生長在「同質性」國幣當道的世界,每個司法管轄區只有一種貨幣,包辦從交易、記帳、繳稅到儲存財富的各種貨幣用途。但有朝一日,貨幣可能回歸歷史上更常見的「異質性」傳統。這或許已經開始發生了。

 

歷史上存在多重的貨幣,是日本學者黑田明伸(Akinobu Kuroda)著作《全球貨幣史》(A Global History of Money,2021)的核心主題。本書不僅概述從蒙古白銀到美元的全球貨幣史,也對貨幣現象本身提供敏銳、原創的見解。

 

在西方學術界,學者對貨幣本質的辯論通常分成三大陣營。新古典經濟學派主張貨幣是「中性」設計,免除以物易物的麻煩。另一派,俗稱「紙鈔學派」(chartalism)指稱,貨幣源起於政府發行徵稅媒介的需要,是一種治理工具。但另一派,代表人物是已故人類學家格雷伯(David Graeber),認為貨幣最初在社會關係中是以信貸(credit)形式出現。

 

黑田借用這些觀點,並加上自己的分析。他主張,貨幣可能出自於「由上而下」且以政府為中心的機制,形成一種包括用來繳稅的「支付工具」;也可能出自於「由下而上」的機制,形成一種「交易工具」。他接著區分以信貸為基礎的貨幣,用於「具名」交易,對照以通貨為基礎的貨幣,用於「匿名」交易。最後,還有用於「鄰近」或「遠程」交易類型的貨幣。

 

於是我們有四種模態的貨幣:有適用於「鄰近」和「具名」交易的貨幣,像是店內信用點數(store credit);用於「遠程」和「匿名」交易的貨幣,例如今天的美元;用於「鄰近」和「匿名」交易的貨幣,像是中國古時候農民偏好的小額銅幣;還有用於「遠程」和「具名」交易的貨幣,例如早在工業革命前就推動歐洲商務巨輪數百年的商業匯票(bills of exchange)。 

 

有時候,只憑一種貨幣(如今日的國幣),即可成為連結這四個交易象限的橋樑。但更常見的情況是,四個交易象限各有各的專屬貨幣,且這些貨幣彼此相輔相成。市場本身不把貨幣「統一」。政府才必須那麼做。

 

黑田融入「紙鈔學派」的見解說,自從古代希臘和中國鑄幣以來,政府推行的支付工具一直對經濟至關重要。政府強勢,官方貨幣便位於貨幣階級頂端。但因政府未必總是能滿足民眾對貨幣的需求,民間社群一再展現自創貨幣的能力,不論是金屬貨幣、貝殼貨幣、信用或其他形式。

 

在全球貨幣階級體系中,銀幣和其他即興應運而生的「民間貨幣」仍在世界各地流通。國家貨幣的計畫一直到20世紀,才真正開始由各國央行執行,由聯準會(Fed)領頭,因為美國躍為全球經濟強國。這趨勢幾乎延續至今。

 

黑田講述的貨幣史提出許多洞見,其中兩項對理解當前困境尤其有幫助。一,無論經濟學家的模型怎麼說,貨幣史上的動態因子始終是「需求」。中國對白銀的需求,是15世紀末世界第一波全球化浪潮的一股驅動力;中國對美元計價資產的需求,則為近代全球化浪潮推波助瀾。這種全球需求來源引發的漣漪效應,形塑了貿易、金融和地緣政治型態,古今皆然。

 

第二個重點與黑田「貨幣異質性」主題有關。這也是中國貨幣史的主旨。今天,評論家爭辯美元作為全球準備貨幣的支配地位未來命運如何。多數人推測,美國經濟在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占比日益下滑,想必預告美元終將被別國的貨幣取代,例如中國的人民幣。

 

這種情況真會發生嗎?黑田提供懷疑的理由。美元是美國的貨幣,但也是一種全球貨幣。國幣也許主宰「鄰近」交易(包括具名和匿名),但全球貿易大多以美元結算。許多企業和政府發行美元債券。世界各國央行約三分之二的外匯存底是美元計價資產。

 

但全球貨幣異質性仍占上風,中國當局顯然看出這點。基於中國政府與「多重」、「互補」貨幣共存的歷史悠久,美元的全球霸權地位可能還會延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可期待的是,中國一旦取得全球貨幣霸權地位,貨幣異質性甚至可能有增而無減。

 

從這角度來看,似乎沒必要過度憂慮美元的未來。真正的問題是如何營造一個全球貨幣世界,能夠兼容「多重」、「互補」的貨幣,讓人人利益均霑。

 

(翻譯:余雅薇,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Adventures of Mone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