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氣候視角:減緩災難性全球暖化 需要更有野心的國家介入

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2022年11月21日 07:00:00

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倫敦大學學院創新與公共用途研究所創始主任
●世界衛生組織全民健康經濟委員會主席

 

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on Net Zero,GFANZ)是由450家金融機構組成的團體,近幾周一些成員因擔心履行氣候承諾的成本而退出。隨著它們離開,私部門領導碳中和經濟轉型的說法也成了謊言。轉型真正需要的是更有野心的國家,不只是矯正市場而是夠塑造市場

 

自由市場經濟相信,私人金融機構最能有效分配資本,意指國家應該避免「挑選贏家」或「干預」市場競爭,國家的介入措施應只限於「降低」綠色投資的風險,使其更容易吸引到主流私人投資者。

 

但現代經濟史有另一個版本的看法。許多地區的真實情況是,公部門帶頭塑造和創造市場,然後為私部門和社會帶來更多元的獲益。許多我們現在看來覺得理所當然的重大技術突破,要歸功於公部門進行了私部門認為風險太大的投資。

 

因此,實際情況和流行的說法大相徑庭。許多經濟上的成功並非要歸功於公部門的退出,而是要歸功於「創業型國家」的主導。此外,市場導向方法與實現公正全球綠色轉型的目標相抵觸,在綠色轉型中,不論是國內或各國之間都是公平分擔成本和風險。「去風險」假定一種策略能將成本社會化、利潤私有化。

 

當然,私人資金仍有關鍵作用。但只有公部門才有能力調動和協調全球經濟去碳化所需的投資規模。那麼,問題便是應該採用哪些方式。

 

第一,國家應該接受作為「首選投資人」的角色,而不是僅是 「最後貸款人」。在世界各地,公營金融機構每年編列數十億美元,因其獨特的設計和治理結構,可以提供民營業者往往不願意提供的長期、耐心、任務導向的資金。證據顯示,治理良好的公營金融機構直接放貸等於透露未來投資機會,因此能夠扮演塑造市場的角色。

 

第二,我們必須重新考量公私部門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分攤風險和回報。當公部門為實現社會目標而承擔風險時,私部門不應獨佔財務回報。

 

例如,如果政府正在投資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和其他綠能標的,就可以獲得股權,也可以將一定比例的智慧財產權交給政府使所得利潤社會化,讓獲利再投資新的綠能項目。重要的是,從公共融資受益的企業應該符合一些條件,使其商業活動符合綠色產業政策目標、公平勞動做法及其他優先事項。

 

第三,為了將私人投資直接導向綠能活動,並減少對有害活動的投資,政府須加強、更新金融市場監管規則。制度可以包含中央銀行實施分配性綠色信用貸款政策,以及監管機關加強規則和標準,防止漂綠或監督機構從中套利。

 

第四,政策制定者應該意識到,無論是由公部門或私部門提供的融資,不一定能取代直接的財政支出。需償還的融資工具,其邏輯和一些氣候相關投資的公益特質可能不一致。對氣候正義和造林的投資會有深遠的回報,但不一定是能夠償還貸款的那種類型。處理這些問題並以必要的規模提供投資,需要由社會、環境、財政、貨幣和工業政策等所有領域進行戰略性協調

 

最後,必須更努力為開發中國家提供足夠的財政空間,以推行去碳化和適應的議程。許多最容易受到氣候加速惡化衝擊的國家,正面臨債台高築。當務之急是,已開發的債權國家(對大氣中的大部分排放負有責任)應藉由勾銷債務、債務重組、損失和損害賠償,或以氣候補助取代氣候貸款,減少開發中國家的負擔。

 

為減緩災難性的全球暖化,必須大幅增加用於減緩和適應氣候變遷的資金。但融資品質也很重要。與其寄望私人金融機構負起責任,實現其大肆宣傳的數兆美元淨零排放承諾,我們更應該要求國家承擔起應有的角色。這代表調動和引導資金以實現明確、重大的氣候目標,並塑造金融市場使其符合這些目標。彌補資金缺口需要徹底重新設計金融結構,並實質轉變資金流向。如果沒有政策干預,兩者都不可能發生。

 

為了具體說明所需的變化,我將在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主持一個全部由女性組成的小組,成員包括巴貝多總理莫特利、世界貿易組織秘書長伊維拉、埃及規劃和經濟發展部長薩伊德、蘇格蘭首席部長史特金。這些挑戰急迫,如果各國政府無法在氣候融資發揮領頭作用,綠色轉型將仍然是遙不可及。

 

(翻譯:莊子萱,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Entrepreneurial State Must Lead on Climate Chang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1)挺政府打炒房!房產集團攜手產官學促進居住正義

 

(2)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這間企業持續示警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