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爾德(Carl Bildt)
●瑞典前總理
●瑞典前外交部長
美國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終於在今年10月份千呼萬喚始出爐。儘管白宮確實在去年3月就發布一份臨時版本,但最終版本似乎比外界預期的更為耗費心力。
個中原因也不難理解。雖然臨時版文件關注重點在於中國,而把俄羅斯視為區域型公害,但偏偏造化弄人,俄總統普丁在2022年2月發動了一場「去納粹化」、「去軍事化」,實則意圖消滅烏克蘭的戰爭。臨時版文件形容俄羅斯「具破壞性」,但最終版則承認,由於俄羅斯擁抱「帝國主義外交政策」,「現在對國際和平與穩定構成直接和持續性的威脅」。
儘管如此,在拜登政府的這份戰略前景中,中國仍然佔據最大比重,也理應如此。最終版明確指出,中國是美國「唯一既有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在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方面又有越來越能力這麼做的競爭對手」。正如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 (Graham Allison) 在其「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 論文中所述,中國崛起及對此引發的恐懼,正推動美國戰略和外交政策敘事。
然而,針對美國在這場新大國競爭所能部署的所有工具,美方新戰略卻少提一項主要工具:貿易。考量到中國崛起主要歸功於其成為貿易強權,這項疏漏尤其明顯。
美國前朝政府明白,貿易是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關鍵。例如,前總統歐巴馬 的《2015 年國家安全戰略》擘劃一項深具野心的貿易議程,要讓美國成為「涵蓋全球三分之二經濟體的自由貿易區」之中心。歐巴馬政府隨後與中國以外的11 個環太平洋國家洽談貿易協定,以及跨大西洋投資協定。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TPP) 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都被繼任總統川普廢除,因為川普政府錯誤地將貿易定位成美國屈辱和貧困的根源。
沒錯,拜登版本的戰略確實順帶一提「美國繁榮也有賴於公平開放的貿易及國際經濟體系」,但在提及貿易時刻意避免使用「自由」一詞,也未從這項重要觀察中做出任何政策結論。相反,它強調的是「貿易以外」措施,多次提及「歐盟-美國貿易和技術委員會」和「四方安全對話」(美、日、印、澳),試圖以更嚴格的技術和投資控制來解決供應鏈問題。這些無疑是重要議題,但這些措施並不能取代促成開放性全球貿易及投資市場的強有力政策。
近期經驗告訴我們,為何尋求新貿易協定仍然應該是首要之務。《歐盟-南韓自由貿易協定》成立僅十餘年,但已推動雙邊貿易成長超過50%,雙方都深深受益。同樣的,自英國脫歐以來,歐盟與英國之間貿易已下跌約 15%,對於英國經濟的不利影響尤為明顯。雖然沒有新增關稅,但卻必須配合更多規則、法規和標準。自由貿易協定通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正如這些例子顯示的,它們的影響深遠。
中國未必履行貿易協定中的承諾,但這並沒有阻止它對外深化貿易關係。雖然以中國為主軸的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仍相當薄弱,卻已是全球涵蓋最廣泛的貿易協定,中國還申請加入由TPP改組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定》(美國則否)。
我們不應低估中國激進貿易議程的重要性。中國或許沒有入侵其他國家 (或說是尚未入侵),但正在積極地建立經貿關係,無疑也加強其政治實力。中國和美國的貿易軌跡差異已經相當驚人,在全球193個國家中,只有 20 個國家仍然以美國 (全球最大經濟體) 做為第一大貿易夥伴,當中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和許多加勒比和中美洲小型經濟體,但沒有任何亞洲或非洲國家。
相較下,中國現在已成歐盟最大貿易夥伴,世界其他地區在美中兩大貿易強權之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大。 除了主導太平洋地區的大部分地區外,中國在非洲也深具影響力,並且正在拉丁美洲取得重大進展。驚人的是,現在全球有100多國與中國貿易量,已達其與美國貿易量的兩倍。
在《國家安全戰略》中明顯忽略貿易,又在國內政策上強化保護主義傾向,美國顯然有落居中國之後的風險。 雖然歐盟可以也應該鼓吹更深入、更開放的全球貿易關係,但美國在這方面缺席,將讓中國繼續佔上風,這將在未來招致明顯的地緣政治後果。 趁著為時未晚,美國領導人應該重新思考當前立場。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How China Will Achieve Hegemon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2)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這間企業持續示警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