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敏欣(Minxin Pei)
●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
●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非常駐資深研究員
最近中國政府看似再度開始擁抱經濟成長。隨著中國倉促放棄清零政策導致至少有數萬人死亡,中國的領導階層積極想展現其從未忘懷推動強勁經濟復甦。然而,光靠表面功夫,改變不了中國的處境。
上個月,中國共產黨領導階層的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替新的一年設下經濟政策議程,將經濟成長定為政府2023年的經濟首要之務。接下來幾周,中國民眾見證了幾年來未曾出現的光景,各省政府爭相響應黨中央對成長的保證,同時安撫不安的私人投資者和企業家。
這種轉變的政治動機很明顯:嚴苛的清零政策掀起民怨,但鬆綁的過程一團糟,讓人民怨聲載道,因此中共希望重建民眾信心。不過,除非政府真能將追求成長的說詞化為現實,否則沒什麼意義。
某種程度上,無論是為了推動房地產市場「高質量」發展而放寬借貸限制,或是刺激住房需求,種種替處於困境的房地產部門注入活水的措施,都成為政府的優先事項。
然而,這樣的措施遠遠不夠。儘管房地產部門對中國國民生產毛額(GDP)來說很重要,但僅憑房地產的(適度)反彈,無法促使經濟全面復甦,更不用說會帶來經濟迅速成長。同樣地,政府祭出的其他短期振興措施,例如投資基礎建設等貨幣與財政上的擴張,可能都只有會帶來暫時的刺激。
清零政策在中國的經濟留下深深的傷口。疫情前,中國有多達4400萬間小型或微型企業,占所有登記在案的企業98%,創造了國營體系之外80%的工作機會,且自營業者超過9千萬人。
新冠清零政策改變了一切。政府實施封城的同時,卻缺乏配套措施,未提供直接的財務支持給小型與微型企業。許多公司因而倒閉,導致經濟成長嚴重停滯。
地緣政治上的壓力,尤其是與美國的科技戰,加劇中國經濟成長的阻礙。美國前所未有地積極限制中國取得半導體的管道,更在外交上施壓荷蘭,要擴大禁止荷商艾司摩爾(ASML)出口晶片製造設備給中國。如今共和黨控制了美國眾議院多數席次,美國對中國祭出新制裁的可能性亦無法完全排除。
與此同時,中國未公開反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讓中國與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的關係急速惡化。部分歐洲國家響應美國,呼籲應在經濟上與中國「脫鉤」;很多歐洲企業已開始分散其製造業供應鏈,尋找替代的採購來源,並轉移部份生產線,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只要地緣政治上的衝突沒有消失,商業環境就會一直處於不確定狀態,降低投資意願,而且外國企業退出中國市場也會減少製造業工作機會。如此一來,中國要如何緩和與西方的關係,成了經濟復甦的先決條件。
可以肯定的是,中美關係到了這個階段,恐怕早已無力回天。儘管如此,中國仍可設法改善外交環境,透過不那麼支持俄國總統普丁,並停止武力恫嚇台灣,來平息投資人對中國侵台或是海上鎖台的恐懼。
同時,中國必須推出可信的改革方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政府擁抱傳統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設法提高黨的主導地位,凌駕於社會與經濟之上。依此方針,社會管制更嚴格,私人企業內也設置了黨的管理單位,甚至不惜挑釁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嚴重損害企業的信心。
若中共對經濟成長是玩真的,就必須回歸到鄧小平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措施,包含用人唯賢、強制退休及任期限制。強化法律體系的獨立性,更是格外迫切,藉此安撫私人企業,保障他們的個人安危和財產。
針對經濟政策,中國必須將效率低落的國營企業私有化,打造出對企業友善的管制環境。支持小企業的措施也有必要,有助於讓經濟復甦持續下去。
雖然中國政府口頭上一直談論經濟成長,卻仍未公布任何具體計畫。政府官方文件的說詞,也並未像1979年鄧小平否定毛澤東「階級鬥爭」路線那樣,顯示出政府在考慮徹底改變方針。因此,不要把炒作當真,中國的經濟可能還要波折一段時間。
(翻譯:周昱君,責任編輯:楊淑華)
(原標題為《China's Pro-Growth Happy Talk》,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