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勒尼(Brahma Chellaney)
●印度前國安會顧問
●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
●柏林Robert Bosch學院研究員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最近在新德里舉行面對面會晤,這是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首次高層互動,表明外交可能不再是一個骯髒的詞。
據稱,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敦促烏克蘭向俄羅斯表明,基輔當局對談判結束戰爭持開放態度後,才發生這次為時10分鐘的G20場外會晤。總之,上述事態發展為停火提供了一線希望,表明停火有可能夢想成真。
撼動國際秩序基礎的烏克蘭戰爭,在諸多方面是世界兩大國的代理人戰爭,俄羅斯的背後是中國,烏克蘭則得到美國的支援。過去一年來,這場戰爭引發全球能源和糧食危機,在全球經濟成長減緩的情況下引發高通膨,並凸顯俄羅斯與北約直接衝突的風險——因為俄軍最近在黑海上空擊落一架美國無人機。
但經過一年多的戰鬥,這場衝突顯然已演變為一場消耗戰,雙方均了在戰場上取得顯著進展而竭盡全力。停火是擺脫軍事僵局的唯一途徑,但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成協議。例如,1950─53年的韓戰在達成停戰協定之前,曾有長達兩年的時間陷入僵局。
俄羅斯總統普丁顯然認為,持久的消耗戰對他有利,在俄軍對烏克蘭造成嚴重破壞的同時, 也考驗西方的決心。為摧毀烏克蘭的防空系統,俄羅斯發射更多飛彈,包括幾乎不可能被擊落的匕首極音速飛彈。儘管烏克蘭接收大量的西方武器系統,卻無法阻止俄羅斯不斷加強的空襲。
但俄羅斯無法實現其在烏克蘭的戰略目標也變得越來越清晰。它可能佔領烏國近1/5的領土,但在創造一個更敵對鄰國的同時也重振了北約,北約現在正準備接納芬蘭,瑞典也很可能緊隨其後加入。此外,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前所未有的制裁很可能持續到戰爭之後,並對俄羅斯經濟造成長期損失。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拜登的「混合戰 」策略,企圖透過軟實力技術和全球金融武器化來削弱俄羅斯,卻未能像拜登在戰爭初期所宣稱的那樣,會導致普丁下台或讓盧布變成廢紙。美國領導的制裁機制嚴重限制了俄羅斯軍隊補給能力,但未能阻止克里姆林宮的戰爭機器。儘管制裁削減了能源出口收入 ,但俄羅斯卻在非西方市場找到願意購買其石油和天然氣的買主(雖然價格要打些折扣)。
除非士氣崩潰導致俄羅斯士兵集體投降(鑒於俄軍歷史,這種情況並非不可能),否則,烏克蘭不太可能迫使俄羅斯完全撤出其佔領的烏國東南部領土。儘管美國致力於維護烏克蘭的領土完整,但要復烏克蘭控制上述區域的目標似乎遙不可及。
與此同時,唯有中國可以從持久的衝突中獲益。正如總部位於華盛頓的自由俄羅斯基金最近一份報告所顯示的那樣,中國已成為西方制裁俄羅斯的「最大受益者」。中國已成為俄羅斯的銀行服務提供者和最重要的交易夥伴,利用這場戰爭獲得更多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供應來建設能源安全網,即使中國決意入侵台灣,上述油氣供應也不會中斷。
美國越是被捲入俄烏戰爭,中國就越可能入侵台灣,同時美國的地緣政治噩夢,即中俄戰略軸心就越可能成真。目前,美國或許仍是全球最重要的軍事強權,但同時對抗中俄聯軍將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俄烏戰爭已經暴露西方的軍事弱點,例如關鍵彈藥供應耗盡、美國竭力擴大武器製造卻無功而返,以及美歐對烏克蘭共識愈來愈少,這一切都可能誘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入侵台灣前進一步耗光西方的武器庫,透過間接向俄羅斯輸送武器,並迫使美國和其他政府增加軍援烏克蘭。習近平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協助普丁, 為俄羅斯和受制裁俄羅斯實體提供無人機、導航設備、干擾技術、戰機零件以及半導體等重要物資。
雖然某些西方國家認為,經由談判達成烏克蘭停火協議會鼓勵中國攻擊台灣,但習近平並不需要俄羅斯向其證明侵略的有效性。從南海到喜馬拉雅,中國自身的無成本擴張主義已是他他所需要的全部證據。
正如近期蘭德公司一份報告所指的,持久的烏克蘭戰爭不符合美國利益。持久的衝突會導致美國資金和武器流入烏克蘭,升高北約與俄羅斯衝突的風險,並影響美國因應中國挑戰的能力。正如拜登自己承認的那樣,「談判解決」是結束戰爭的唯一途徑——與其在數月或數年的流血衝突和破壞之後再尋求談判,不如就從現在開始。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merica's Interest in Ending the Ukraine Crisi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