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瑞克(Dani Rodrik)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國際經濟學會主席
經濟學家一直將生產力視為繁榮的基礎,一個國家能夠持續提高生活水準的唯一途徑,就是用更少的資源生產更多的商品和服務,而這點從工業革命以來,一直是借助創新來實現,也是大眾印象中,生產力已經和科技進步與研發成了同義詞的原因。
我們對創新如何促進生產力的直覺是由日常商業行為塑造而成的,採用新科術的企業往往會變得更有生產力,使之能夠超越技術落後者。但一個高生產力的社會,其實跟一個高生產力的企業不盡相同,可以促進企業生產力的東西,在整個國家或經濟層面可能起不了作用,甚至會產生反效果。企業可以只關注它選取的那些資源的生產力,而社會則需要提高全民的生產力。
但許多經濟學家(和其他人)並未意識到這一區別,因為他們認為,即使科技進步的直接收益只歸於一小部分企業和投資者,但最終會涓滴而下惠及每一個人。正如經濟學家阿塞莫魯(Daron Acemoglu)和強生(Simon Johnson)在新書中所提醒的,這種信念在歷史上並不完全正確,工業革命可能開啟了現代經濟成長的時代,但在一整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它其實並未增進大多數工人的福利。
更糟的是,這種傳統說法可能在近幾波科技進步下愈來愈失真。新科技的「水漲」可能無法實現全部的「船高」,因為它們的好處可能被一小部分參與者(比如少數企業還是極少部分勞動者)佔據了。其中一個罪魁禍首是不適當的制度和法規,它們扭曲了經濟中的議價能力,或限制行外人進入各類部門;另一個原因是科技本身的特質,創新往往只會讓特定群體,如高科技勞動者和專業人士享有權力。
以超全球化時代的一個悖論為例。1990年代後,隨著貿易成本下降和製造業生產在世界各地的延伸,許多中低收入國家的企業被納入全球供應鏈,並採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這些企業的生產力因此出現飛躍性的提升,但在許多情況下,它們所在經濟體的生產力卻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
墨西哥這個曾經是超全球化的模範國家,就在這方面提供一個鮮明的案例。受惠於1980年代的自由化改革和1990年代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墨西哥經歷了製造業出口和外來直接投資的蓬勃發展,結果卻在真正重要的地方出現了驚人的失靈。和許多拉美國家一樣,墨西哥在隨後幾十年遭遇了工廠生產率的負成長。
根據經濟學家芬塔內斯(Oscar Fentanes)和李維(Santiago Levy)最近的分析,墨西哥的製造業在被迫參與全球競爭時,確實變得更有生產力,雖然一些生產率較低的企業未能適應並最終倒閉,但剩下來的許多企業採用新技術,也提升了生產力。
但由此產生兩方面的問題:首先,製造業(尤其是正規企業)在就業方面有所萎縮,從經濟中吸納的勞動力占比越來越小;其次,經濟中的其他部分,也就是由小型、非正式企業主導的部分,則是生產力日漸低落。結果就是面向全球的製造業部門生產力提升,被其他部門(主要是非正規服務業)的糟糕表現所抵消。
芬塔內斯和李維將此歸咎於墨西哥的勞動和社會保險法規,認為這些法規鼓勵了非正規操作,並阻礙正規部門企業的發展。然而,我們可以在許多拉美經濟體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發現同樣的生產力兩極化模式。
另一種解釋則著眼於製造技術本身的變化。融入全球價值鏈對技術和資本的要求是如此之高,以至於缺乏這些資源的國家面臨著急劇上升的成本曲線,導致企業無法擴張和吸收大量勞動力。從農村湧入城市的工人沒有什麼選擇,只能委身於生產率低下的小規模服務業。
不管根本原因是什麼,這個問題體現了為何政府提高生產力的戰略,可能無法實現其目標。無論是以進入全球價值鏈,還是以補助研發或投資稅收抵免等措施,傳統政策往往錯判了問題所在。在許多情況下,制約因素不是那些最先進的企業缺乏創新,而是它們與其他經濟部門之間巨大的生產差距。拉抬底層──透過向小型服務型企業提供培訓、公共投入和商業服務──可能會比提升高層更有效。
人工智慧的新時代也在這方面提供教訓。大型語言模型以更快速度執行任務的潛力,讓人們對未來的生產力大幅成長興奮不已,但這項技術的整體影響,將再次取決於其收益在整個經濟中的散佈程度。
拉馬尼(Arjun Ramani)和王正東(Zhengdong Wang,音譯)最近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如果經濟的重要部分,包括建築業、面對面的服務、依賴人力的創造性工作仍被排除在外,那麼人工智慧對生產力的助益可能是有限的,這是某種鮑莫爾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亦即某些活動的相對價格上升,扼殺了整個經濟體生活水準的提升。
這些考量不應該把我們變成科技悲觀主義者或排斥機器生產的盧德分子,但它們確實提醒我們,不要把生產力等同於科技、研發和創新。科學和技術創新可能是提高生產力成長讓社會富裕的必要條件,但卻不是充分條件。將科技進步轉化為廣泛的生產力成長,需要專門設計的政策,以鼓勵擴散,避免生產二元性,並確保包容性。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Focus on Productivity, Not Technolog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