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醫學視角:AI整合醫療保健 以人為中心塑造健康未來

納比(Junaid Nabi)    2024年03月09日 07:00:00

納比(Junaid Nabi)
●哈佛商學院資深研究員
●亞斯本研究所新聲計畫訪問學人
●世衛數位健康與創新法規工作小組成員

 

最近一次跨國旅行途中,我快趕不上飛機了,由於無法流利使用當地語言,我用了翻譯軟體將緊急情況傳給計程車司機。這個軟體的照相功能也可以讓我看懂道路標誌,並提供即時更新。

 

這只是數位創新,特別是人工智慧(AI)如何重塑世界的一個例子。最近的研究顯示,AI模型能夠辨識像敗血症等併發症的早期跡象,這些科技有望為醫療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科技的快速進步也凸顯出對AI監管的急迫需求,預料在2024年下半年通過的歐盟人工智慧法案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開創性的法案根據風險程度將AI系統分類,並明確禁止特定的高風險應用,例如社會信用評分和情緒識別,這類應用對人身安全、公民自由和民主治理構成威脅。法案也強調透明度及可解釋性的重要,以便用戶可以獲取AI生成決策的訊息。

 

歐盟雄心勃勃的立法,為全球討論如何不使用AI是一個好的開始,但考慮到這類科技在改變醫療保健方面的巨大潛力,研究如何利用它們來增強以人為本的醫學領域也同等重要。

 

首先,AI有可能使醫學更具同情心,舉例而言,近期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將ChatGPT和人類醫生對健康相關問題的回答作比較,有趣的是,一組有執照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在79%的時間裡更喜歡ChatGPT的回答,認為其對患者更有同情心。先前的研究顯示,更多同情心和同理心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後並加速康復。

 

近年來,醫療保健提供者的管理和行政責任不斷加重,限制他們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臨床關係,這種「文件負擔」時常導致疲勞過度、破壞照護品質。AI平台可以透過自動回答例行性問題、安排預約和處理文件,簡化行政程序,讓醫生騰出更多時間與患者相處。

 

不過AI的應用範圍遠多於將行政事務合理化,愈來愈多的臨床證據顯示,深度學習演算法──經過龐大醫學圖像和患者病歷資料庫的訓練──可以非常準確的分析X光、磁振造影以及其他醫療掃描,在許多時候勝過人類醫生的診斷能力。這些創新可能使精準診斷出現革命性變化、促進肺炎和癌症等疾病的早期發現,也可以幫助全球衛生工作,特別是在專業治療有限的偏遠地區。

 

全球的政策制定者日益認知到預防性醫療保健的重要,大多是因為它的經濟效益。AI是這個轉變的中心,它會解讀穿戴式儀器和感應器的數據,辨識任何病理的早期徵兆(特別是心臟相關症狀),從而防止輕微的健康問題變成嚴重的危險。此外,智慧手錶和健康手環使用AI驅動的追蹤系統,能夠偵測潛在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並提醒用戶在得到嚴重的健康問題之前尋求醫療建議。

 

不可否認,將AI整合到醫療保健會帶來重大的挑戰,且引起許多道德問題,除了確保公平性、阻止演算法偏差和維持數據隱私及安全外,還必須認知到AI無法取代臨床實踐中至關重要的人際接觸。醫療專業人士應該要引領這個轉變,使用新科技擴增其技能。即使聊天機器人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取代醫生和護士,AI工具也已經在幫助醫療保健提供者,它們幫助提升診斷準確性並促進更個人化且數據驅動的照護。

 

鑑於持續的健康問題,尤其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時常是源自對公共衛生的投資不足和缺少社會凝聚力,因此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不只是科技解決方法,這類情況需要國家衛生政策的全面改革。

 

負責任且符合道德方式採用新興數位科技,我們可以徹底改變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方式,引領我們進入數據驅動醫療的時代,專業人員和AI系統共同合作為所有人提供更好的照護,但即便機器可以幫忙,打造一個更健康未來的能力只有我們自己。

 

(翻譯:劉紫綺,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How AI Could Reshape Medicin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永慶房屋用品牌廣告彰顯房仲核心價值「誠實」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