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托斯(Tano Santos)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辛格萊斯(Luigi Zingales)
●芝加哥大學金融學教授
●播客Capitalisn't 共同主持人
產業政策強勢回歸。在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暴露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以及大環境憂慮中國技術和商業主導地位奪走西方無數高薪工作的情況下,許多西方政府在避免採用關稅和補貼等市場塑造政策工具的數十年後,又重拾這些工具。然而,這些努力若想成功,關鍵在於強調知識的重要性。
西方國家的產業政策過去成效不彰。各國政府在戰後嘗試採用,卻通常無法實現目標,因為被扶植的產業缺乏可行的獲利途徑。到了1970和1980年代,產業政策被棄之如敝屣。但如果我們將產業政策視為知識政策,這次捲土重來就能成功。
有效的知識政策應該重視知識的傳播,更甚於知識的創造。雖然創新顯然極具價值,但創新也是昂貴而深具挑戰性的,需要特定條件的組合,通常很難確保達成。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真的追求成為技術前沿,但即使自己無法出產尖端創新,一個國家也可以從其他地方出產的新流程、方法和想法中獲益(包括更高生產力、更多財富和更強軍事能力)。
知識傳播是社會繁榮的關鍵,取決於知識的獲取和吸收知識的能力。二戰後,儘管物質基礎設施已淪為廢墟,但德國和日本經濟能夠迅速復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知識儲備完好無損。兩國都有一群工程師、醫生、科學家和管理人員,能夠吸收、傳播、應用和發展美國佔領勢力帶來的先進知識。
在認識到這類知識轉移的價值後,有些人或許會問為什麼需要國家的參與。答案是知識傳播屬於典型的外部效益。當個人或企業投資於知識時,通常只能獲得一小部分回報,然而知識獲取所帶來的社會回報,往往遠高於私人利益。這解釋了為什麼國家長期以來要透過建立專利權制度和加強教育等方式,支持和激勵知識生產。
有效知識政策必須包括國內和國際兩部分。在國內方面,需要有針對性的教育政策、鼓勵當地參與者引進知識的補貼制度,以及在激勵創新和鼓勵傳播創新之間取得適當平衡的靈活智慧財產權(IP)框架。遠離技術前沿的國家若能擁有較寬鬆的智慧財產權制度比較好,例如讓印度打造出蓬勃製藥產業的制度。(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則促使印度遵守較嚴格的規則。)
在因地緣政治而四分五裂的世界中,這類國內措施必須以自由貿易區做為配套,才能促進夥伴國之間的知識共享。這些自由貿易區將允許在某些領域,而不是所有領域進行專業化。儘管經濟學家沉迷於比較優勢,但這並不一定是壞事。畢竟,處於技術前沿或足夠接近、可持續吸收新知識的國家,也可能是較有生產力、較繁榮的經濟夥伴。
在引進技術方面,各國應僅在可實現且憧憬的產業(也是可能合理化直接補貼的產業)設置障礙。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和歐盟比印度更有理由投資加強國內半導體產業;印度在這個領域太過落後,以至於任何用於追趕的資源都可能都是浪費。但即使是美國也可能無法實現半導體的雄心壯志,除非它同時實施鼓勵學生就讀工程科系的教育政策。台灣稱霸全球半導體產業不僅歸功於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也歸功於擁有接受適當教育的勞動力。
即使是擁有適當能力的經濟體,如果在相同領域有太多同儕試圖迎頭趕上,戰略成本就會上升,成功可能性就會下降。這是自由貿易區的另一個好處:它們可以促進政策協調,至少在盟友之間。如果印度知道能仰仗可信賴的合作夥伴穩定供應半導體,印度將更願意放棄其半導體野心。
可以肯定的是,該合作夥伴可能會提出自己的要求,例如要求印度加強保障智慧財產權執法,而這可能導致不少損失。但在當今緊張而分裂的世界中,這種利弊得失的權衡實際上無法避免。明智的知識政策必須認識到盟友運作的限制。
西方政府正在一個令人特別憂心的時刻恢復產業政策。我們不能再像過去數十年全球化快速發展、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依然穩固的時期一般,輕忽策略考量。相反的,領導人必須迎接挑戰並制定精密的工業軍事戰略,包括知識政策在內,以因應各種風險、目標和壓力。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Right Industrial Policy Is Knowledge Polic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先誠實再成交」是真的! 永慶房屋推出獨家「誠實安心認證」保障消費者權益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