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托(Renzo R. Guinto)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副教授
亞洲各地民眾急切盼望熱浪季節的結束,如今它似乎已近尾聲了。在我的家鄉菲律賓,今年首個颱風在5月底到來,使接近攝氏50度的高溫狀況得以緩解。過去幾個月的破紀錄高溫導致學校關閉、急診病人激增、生產力下降,也令許多人重回遠端工作狀態。
雖然極端熱浪對公共衛生和經濟造成的衝擊難以估量,但它們被遺忘的速度卻是快的驚人。這反映出疫情過後常見的恐慌與忽視循環:社會忘記以往健康危機的教訓,結果在下一個危機來臨時又措手不及。
正如我們必須改進對疫情的準備措施,我們也必須緩解危及生命的高溫對健康的風險。隨著氣候變遷不斷加快,熱浪料將變得愈來愈頻繁和劇烈,尤其是在亞洲。要在這種「新常態」中存活,我們就不能依賴多喝水、待在冷氣房這類有缺點的公衛指南,假裝世界上多數人口都享受空調或甚至清潔的水。而某位菲律賓前衛生部長最近建議女性可以不穿內衣來因應極端高溫的說法,也是不可接受的。
政府應該採取更積極的手段並加快建立抗熱韌性。在下個歷史性熱浪來襲時,所有國家都應當已有一個全國性應對計畫以及地方社區的適應措施。事實上,政策制定的各方面都應從韌性的視角來進行考量。除了醫療衛生部門以外,最優先順序應該是住屋、交通和水資源,這些都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具體標的。
首先應考量住屋問題。亞洲許多最脆弱的群體,住在通風不良的社會住宅或人口稠密的貧民窟,估計全球有16億人的居住條件不甚理想。基於此類調查通常不考慮通風狀況,這個數字可能是被低估的。
比起建議窮人住到冷氣房,更可行的適應措施還有很多。冷氣機不僅昂貴還耗電,研究人員估計全球3.9%的溫室氣體排放都與該設備有關。與其燃燒更多化石燃料來滿足這種額外的能源需求,政策制定者必須重新思考城市發展,以保護地球和公共衛生。例如一些亞洲國家包括印尼和新加坡,已經開始使用成本低廉的「涼爽屋頂」油漆,可在無需空調的情況下降低室內溫度。
交通則是另一個熱敏感行業。中低收入國家的通勤族,不論是需要擠公車或在酷熱的火車月台上長時間等待,經常會暴露在極端高溫下,而在投資永續交通系統的同時,也提供熱浪來襲期間的乘坐舒適性,對實現各類重要的氣候和公衛目標至關重要。
要建立抗熱性,政府也必須處理全球水危機。雖然補充水分是保護人體免遭極端高溫侵襲的關鍵,但全球仍有近1/3人口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在這方面,一次性的塑膠瓶裝水不是解答:它們跟冷氣機一樣既昂貴又高碳排放,還會造成污染。
抗熱預備計畫必須聚焦於高度脆弱的群體,像是農民和漁民、建築和工廠工人、年長者以及患有各類併發症的人。這項計畫還必須擴展到囚犯、被拘留的移民和精神病患者,因為他們經常被關在又悶熱又狹小的空間內。
與暴風雨和疫情的因應流程一樣,抗熱準備必須被納入健康政策。為此,亞洲國家應該在另一個歷史性熱浪降臨之前,更新疾病監測系統以追蹤炎熱相關疾病,而確保醫療設備從靜脈輸液等基礎物品到降溫背心的供應充足也至關重要。
此外,急診醫生、社區衛生工作者和初級保健提供者的教育和培訓課程,也必須包括極端高溫的潛在影響,因為他們往往是貧困患者的第一個接觸點。遺憾的是,當我還是醫學院學生時,中暑等熱相關疾病的臨床管理經常被一筆帶過。
最後,研究人員不僅要關注與炎熱相關的流行病學,還要著眼於政策和干預措施的有效性。比如新加坡國立大學在2023年成立一個專門研究抗熱韌性的研究中心;而我的研究所則會提出新的全球健康倡議作為補充,以協助亞洲的衛生系統和社區如何建構氣候韌性。
隨著全球氣溫以驚人的速度上升,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設法去適應一個更暖和的世界,與此同時,加速脫碳進程可以減少極端熱浪出現的頻率和強度。只有對政府和企業施壓,要求停止燃燒化石燃料,我們才可以建立真正的抗熱韌性,並提升地球的健康。
(本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Preparing for a Future of Extreme Heat Wave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先誠實再成交」是真的! 永慶房屋推出獨家「誠實安心認證」保障消費者權益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