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資本視角:新自由主義政變果實 淪為權勢者的保護傘

李文斯頓(James Livingston)    2024年11月01日 07:00:00

李文斯頓(James Livingston)
●羅格斯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

 

 

 

什麼自由市場?


傅利曼和佛格森以最樂觀的方式講述這個老掉牙故事;而海耶克、希格斯和錢思樂則以最具威脅性的方式講述。在《資本主義出了什麼問題》(What Went Wrong With Capitalism)書中,夏爾馬的講述方式別出心裁,彷彿我們已經抵達故事的終點。從他高居「歷史的垃圾堆」頂端的崇高位置來看,事情一定是這樣的——如同絕望的癮君子般,失敗的國家在輕率消費後,發現自己落入債竹高台的困境。夏爾馬憂心美元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原因包括中國人民幣的興起、主要新興經濟體「金磚國家集團」建立貨幣聯盟的零星努力,以及更普遍的投資人預期前景,畢竟美國國債增加得如此快速,又如此漫不經心,一如過往帝國。

 

但夏爾馬在講述這個眾所周知故事時,他的新意在於能夠利用左派或稱「進步派」對新自由主義的描述,強化他自己對於過去半個世紀的修正主義描述。舉例來說,他引用格斯爾(Gary Gerstle)、李維(Jonathan Ira Levy)、德隆(J. Bradford DeLong)和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觀點,認為政府以大規模支出企圖平衡經濟大衰退和COVID-19疫情的影響,但實際上卻加劇財富和收入不平等的長期趨勢。近期這些事件證明,「雷根革命」(Reagan Revolution)並沒有開啟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時代;相反的,在此之後,國家在資源分配上的角色其實越來越吃重。進步派診斷所暗示的不平等疾病處方籤——多加應用受制於規則的官僚理性——只會透過製造和助長成癮而使病情惡化。與鴉片類藥物一樣,這成為逃避痛苦現實的全功能避風港,而現實需要的是平衡預算和量入為出。

 

夏爾馬為了論述,不吝於以疾病為譬喻。政府監管所帶來的無形、不可避免、遲來的病症影響顯而易見,例如「影子銀行」的擴散成長。根據夏爾馬的詮釋,這個不受約束的金融領域,目前占美國企業利潤的24%,它是監管的結果,而不是缺乏監管的結果。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公司只是金融業「找到」繞過法律的合法手段;你知道的,金融業向來如此,未來也仍將持續如此。

 

按照這個論述,1933年《銀行法》(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的廢除,只不過是承認了金融現實而已;最初受花旗銀行前董事長里斯頓(Walter Wriston)啟發、創意十足的野蠻人,早已衝破隔絕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之間的牆。另一方面,「影子銀行」的興起則是對監管立法的直接回應。這些立法包括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Sarbanes-Oxley)法案和2010年多德-法蘭克(Dodd-Frank)法案,旨在預防因銀行貸款抵押品定義太深奧複雜而引發的金融崩潰,例如後來導致2001-02年網路泡沫化和十年後次貸危機的情況。私募股權的公然海盜行徑,其自由奪取、剝離和出售醫療保健設施,或只為了提高租金或沖銷稅收損失而購買住宅和商業房地產,都是企圖遏制剩餘資本追求利潤「理性繁榮」的下場。

 


我們當中的遊擊隊

 

人們可能會認為,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進步派法學教授、銀行法專家巴拉達蘭(Mehrsa Baradaran)會強烈反對夏爾馬的詮釋。並非如此。事實上,她的著作《寂靜政變》(The Quiet Coup)使用相仿的醫學隱喻,解釋一個國家處於絕症末期的痛苦症狀。她稱這種疾病為癌症,而非成癮,但同樣源自於政府對市場的監管,也有類似的可怕影響。

 

為什麼會這樣呢?巴拉達蘭詳述了歷史學家、政治學家和消費者權益倡導者過去所說的「監管掌控」,以及種族資本主義理論家現在所說的「菁英掌控」,也就是以監管為目標的產業領袖走在時代尖端、掌握主動權,實際起草立法。但巴拉達蘭持不同觀點,稱這通常不是道德高尚官員如願以償之後,特殊利益接著滲透到新機構,或事後導致新法律遭到稀釋的問題。自二十世紀初進步時代以來,跟活動家與公益律師一樣,商界也在尋求改革和監管。直到1990年代瘋狂資本主義出現之前,私人企業的擁護者明白,由商品交換和僱傭勞動所維繫的社會,必須不斷重建市場,為的不僅是穩定或增加獲利,也是確保社會穩定和政治合法性。如果不這樣,追求利潤就不可行。

 

所以說,儘管將大眾交給私部門擺佈的新自由主義政權,並不是犯罪陰謀的產物;但它的出現,確實意味著國家的腐敗。正如巴拉達蘭所說的,「新自由主義政變是完全合法的,因為這是透過法律進行。同樣的法庭和法條詮釋,過去在活動家辯論、磨練下,將法律轉向公平正義」(這是直到1970年代為止民權律師取得的勝利果實),現在卻被用來「默默地讓法律回歸保護有權有勢者」。例子比比皆是,從惡名昭著的1971年鮑爾(Lewis Powell)備忘錄開始,這位未來的最高法院大法官,針對進步派立法的危險,特別是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的「大社會」(Great Society)議程,向美國企業領袖敲響警鐘。隨著傅利曼出奇有效的「股東權利」學說在這段期間扎根,成立於1982年的「聯邦黨人協會」開始組織、動員意識形態相近的律師和法官。企業遊擊戰已經爆發,但卻一直沒有平叛亂手冊可用,直到為時已晚。

 

反革命讓1960年代的實際成果人間蒸發,而銀行業正是反革命的前鋒。巴拉達蘭在這裡呼應沃夫、金恩、比特以及過去美國民粹主義前輩的言論:「在美國歷史的大多數時間,也就是直到1980年代為止,銀行在法律和實務上都被視為是準公共機構。」但正如夏爾馬對雷根革命的重新定義,儘管監管可以增加、也確實如此,但這卻並不代表自由主義者及其左翼同志已經獲勝。相反的,

 

「雷根時代是寂靜政變進入大爆發時期。當他上任時,鮑爾備忘錄啟發的長期規劃已經完成,右翼智庫已經打入行政國家內部,法學和經濟學也已經侵蝕普通法對合約的保護。因此,新自由主義在1980年代的短短幾年內改變世界;這是透過金融進行。」(系列三之二)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Brutes’ New Suit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先誠實再成交」是真的! 永慶房屋推出獨家「誠實安心認證」保障消費者權益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