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諸如個人電腦或雲端服務之流的另一場技術『革命』。相反的,AI有望引領一場影響深遠的經濟變革。」
~世界銀行前執行董事 巴德雷(Bertrand Badré)& 紀錄片《黑金風暴》導演佛格森(Charles Ferguson)
義大利前總理兼歐洲央行前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最近的一份報告,針對歐盟競爭力敲響了迫切需要的警鐘,其中指出歐盟需要深入改革以重振生產力成長、推動能源轉型,以及支持區域防衛。正值歐盟新一屆執委會正要走馬上任之際,這份報告的發布宛如及時雨。
雖然德拉吉針對歐洲經濟疲軟提出的見解發人深省、令人印象深刻,但這份報告對於歐盟新一屆執委會和歐盟成員國政府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兩大關鍵領域上仍然過於輕描淡寫: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以及開發AI所需的新創生態系(startup ecosystem)。在AI時代,具競爭力的新創生態系對於經濟和軍事安全兩者而言都是關鍵。
儘管不乏卓越大學與研究機構,但歐盟在AI科技的開發與部署競賽中,卻是越來越屈居人後。這種局面的潛在形成原因不單侷限於AI產業,而反映出歐盟在新創生態系上更為廣泛的劣勢。除了少數例外,例如法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歐盟的新創生態系遠比不上美國、中國、以色列、台灣,甚至不如英國和處於戰爭中的烏克蘭。這個問題將迅速惡化,因為AI崛起後,可能導致歐盟因體制較差而付出驟然飆升的經濟和地緣政治代價。
早在2022年底商業AI革命突然映入大眾眼簾之前,歐洲就已經付出很高的代價。自從1990年代中期商業網際網路出現後,資訊科技之於經濟、政府和軍事活動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相較新近創立的公司開始在經濟成長中佔據更大比例。舉例來說,亞馬遜、Google、Uber、臉書、Airbnb、Netflix 和特斯拉都是在1990年代或更晚才成立,合計收入超過1兆美元,合計員工人數近200萬。AI晶片製造大廠輝達成立31年,其他數十家較不知名的美國新創公司和創投基金也已經成為大型企業。
在一些因素交互影響下,AI革命已經導致具備較差新創生態系的成本大幅增加。首先,即使是採用狹隘定義的「AI產業」,無疑將會是非常龐大且極為重要的產業。輝達已經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OpenAI、Anthropic 和 Perplexity 等較新的AI新創公司的月收入成長幅度已達20-40%。最近幾家AI新創公司(以及其他等待創立的公司)很快就會成為提供關鍵服務的大型企業。結果將使得擁有具全球競爭力AI產業的國家或地區,可以獲得更大的財富和影響力。
此外,不單是AI領域,幾乎在各個領域,AI都在加速新公司的創立與發展。AI不僅推動新奇產品和服務的開發;也替各行各業創業家減輕在獲取知識和執行管理工作方面的障礙。
這可不是小事。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AI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諸如個人電腦或雲端服務之流的另一場技術「革命」。相反的,AI有望引領一場影響深遠的經濟變革,其重要性或可與兩個多世紀前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提並論。如此一來,AI競賽的結果將決定未來世代的全球財富與權力分配。
最後,AI的潛力並不侷限於新興產業。在2030年之內,對於多數舊有產業而言,能否有效地使用AI也將至關重要。例如,許多技術專家認為,在製藥、生物技術、機器人、法律和金融服務、軟體工程、自動車、教育和武器領域的「ChatGPT時刻」已經到來,或者即將到來。AI已經在軍事力量上推動影響深遠的革命,特別是(但不僅限於)與無人機技術相結合,因此就軍事層面而言,AI落後的影響令人尤其不安。
這些問題的核心就在於新創公司,或者說是缺乏新創公司。在歐盟創立和擴展業務的困難度,一方面阻礙新產業的崛起,另方面也保護舊產業的既有企業免於競爭。結果是,許多歐盟產業出現寡占局面,市場上只剩一些已無法在全球競爭、停滯不前的企業。
舉汽車產業為例。毫無疑問的,特斯拉以及隨後中國新創企業的崛起,加速全球朝電動車轉型的腳步。在這些公司迅速成長的同時,一些德國最大汽車製造商卻在偽造煙霧測試,企圖延長柴油技術的使用壽命。除了極其惡劣地違反企業道德之外,這起事件也暴露出它們毫不關注市場的潛在競爭者,以及對於新技術的抵制。若要維持經濟活力,需要的是完全相反的心態。
新創企業將持續在開拓新產業、更新舊產業方面,扮演關鍵角色。但歐盟的新創生態系欠佳,嚴重阻礙了新企業的發展。部分問題出在許多政府常規決策都不必要地拖泥帶水;舉例來說,希臘光是批准微軟在當地建立資料中心就花了4年時間。
在德國和西班牙等一些歐盟國家,光是建立和投資一家新公司,就牽涉到很無謂的曠日廢時、所費不貲過程。在西班牙,陳規之老舊已達荒謬地步,包括昂貴的法律作業、公證和海牙認證。旨在簡化西班牙新創企業註冊和投資的新法律已於2023年生效;但要符合資格,公司必須滿足許多要求,包括60%的員工「在西班牙有僱傭合約」。
德國的流程也好不到哪裡去,許多新創公司創辦人的軼事趣聞清楚地顯示,功能失調的監管流程是主要問題。例如,一名定居德國的台灣新創公司創辦人最近告訴我們,為了申請許可證,她必須聘請德國律師以德語向她宣讀整份文件,然後當場簽名表示同意,電子簽名還不行。而且由於她的德語尚不夠流利,她還必須聘請一名有執照的翻譯(不能只找她自己講英德雙語的同事)以英語向她複述整份文件。同樣荒誕的,德國隱私和數據法規有時會被解釋為,即使患者和醫生都已同意,但醫療數據仍被禁止傳輸到該數據建立之建築物以外的地區。
巴德雷(Bertrand Badré)是世界銀行前執行董事,目前擔任Project Syndicate顧問委員會主席,同時也是 Blue like an Orange Sustainable Capital 創辦人及執行長,著作包括《金融能拯救世界嗎?》(Can Finance Save the World?,暫譯);佛格森(Charles Ferguson)是科技投資人兼政策分析師,曾執導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片《黑金風暴》(Inside Job)。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