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和貨幣當局應將當前和長期的氣候相關風險納入其通膨預測和政策中,一如它們對轉向低碳經濟的「轉型風險」的做法。
~氣候工作基金會傑出研究員 阿拉雅(Mónica Araya)& 非洲氣候基金會創辦人 法基爾(Saliem Fakir)
近年來全球通膨將食品、能源和各類基本商品的價格推到了歷史新高。生活成本上升因此成為了全球(尤其是G20國家)的政治討論焦點。例如今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就有41%的美國人將通膨列為首要經濟議題。
高通膨可能會掩蓋另一個迫在眉睫的危機,那就是全球暖化,而物價上漲其實與氣候變遷有密切關係。極端天氣會傷害農作物,導致歉收,推高糧價,而且隨著熱浪、乾旱和洪災日益頻繁和嚴重,其影響也越來越明顯。這些事件也會擾亂供應鏈和能源生產,從而推高其他必需品的價格。
氣候引發的通膨壓力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尤為嚴重,因為糧食在這些地區的家庭支出中佔很大比例。今年初,因聖嬰(El Niño)現象而加劇的大規模乾旱就導致馬拉威、莫三比克,尚比亞和辛巴威的主食價格上漲,引發了一場飢餓危機。相較之下,富裕國家家庭的食品支出往往佔比較小,因此不太會遭遇這類衝擊。
關於氣候變遷的討論經常將重點放在綠色成長和減碳排,因此往往忽略其對弱勢群體的經濟影響,以及這如何加劇了不平等。但隨著通膨日益破壞經濟穩定,這種代價再也不能被忽視了。天氣模式的變化已經推高了巴西柳橙、西非可可和越南咖啡的價格。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中心(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Change Impact Research)和歐洲中央銀行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氣溫上升可能導致糧食通膨每年上升3.2%,到2035年整體通膨率每年將上升1.18%。
氣候變遷不應僅被視為一項環境議題,而應成為經濟政策的中心議題。財政和貨幣當局應將當前和長期的氣候相關風險納入其通膨預測和政策中,一如它們對轉向低碳經濟的「轉型風險」的做法。一些機構已經開始適應這種狀況。南非儲備銀行意識到了解氣候風險的重要性。而哥斯大黎加中央銀行早在2018年,就已經將全球暖化的影響納入其經濟模型。
中央銀行和財政部也應與氣候組織合作,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幫助緩解極端天氣、通膨飆升和糧食不安全等因素對經濟造成的相互關聯式衝擊。例如,(本文其中一位作者就職的)非洲氣候基金會(African Climate Foundation,ACF)就開發了適應和韌性投資平台(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Investment Platforms,ARIPs),利用先進分析技術結合氣候和天氣數據、生物物理模型以及經濟整體模型,以優化投資和政策排序,這也是一種更全面的韌性建設手段。
去年,馬拉威遭受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熱帶氣旋「弗雷迪」的嚴重破壞後,非洲氣候基金會就在該國部署了一個適應和韌性投資平台。藉由這項金融工具,政策制定者得以找到各類既能減輕氣旋經濟損失,又能保護關鍵產業和增強金融穩定性的長效解決方案。
其他氣候智庫也在追求類似的目標。墨西哥氣候倡議(Iniciativa Climática de México)敦促政策制定者在經濟規劃中考慮氣候風險,而巴西的氣候與社會研究所(Instituto Clima e Sociedade)則呼籲,制定社會保護方案和氣候敏感政策以保護低收入社區免受極端天氣帶來的經濟影響。
同樣重要的是區域合作,這將使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能夠制定和分享專門針對其氣候脆弱性的經濟政策,並支持那些受影響最大的社區。而美洲開發銀行的經濟和財政部區域氣候變遷平台等倡議可以作為此類努力的藍圖。
在全球層面,氣候和經濟機構之間的更大程度協調合作至關重要。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等工具凸顯了謹慎制定政策以減輕不利影響的必要性,在這種情況下開發中國家消費者需要承擔更高的成本。而作為明年金磚國家高峰會和第三十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東道國,巴西和作為現任G20主席國的南非擁有獨特的機會來重新定義全球經濟議程,倡導能解決通膨和全球暖化這一雙重危機的政策。
如果不能採取果斷的集體行動,那麼不平等現象就會加劇,經濟穩定性將受到侵蝕,氣候目標也會受到威脅。但如果政策制定者能夠制定創新解決方案來彌合氣候和經濟策略之間的差距,他們就能降低極端天氣帶來的直接風險,促進長期穩定和韌性。隨著通膨和地球變暖,我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地需要各類綜合性、公平性的政策。
阿拉雅(Mónica Araya), 氣候工作基金會(ClimateWorks)傑出研究員,自然資源治理研究所(Natural Resource Governance Institute)理事會董事。法基爾(Saliem Fakir),非洲氣候基金會(African Climate Foundation)創辦人兼執行董事。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