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種族、民族和性別方面若越具備多樣性,往往越能促成更好的商務成果。
~美利堅大學教員 巴德雷(Vanessa Badré)
在國際緊張情勢高漲、許多國家內部嚴重分化之際,建立信任與合作似乎已成為被遺忘的藝術。為了要重拾這項藝術,並且設計可以因應共同挑戰的創造性解決方案,我們不妨師法藝術家的洞見。
在1870年作品《巴齊耶的畫室》(L'Atelier de Bazille) 中,當時28歲的法國印象派畫家巴齊耶(Jean Frédéric Bazille)描繪自己與29歲的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共用、位於巴黎康達明街的畫室。在房間的左手邊,三名男子聚在畫架的周圍,上面畫作剛好被遮住看不清。居中者是法國現代主義畫家馬內(Édouard Manet),他手持畫筆、看著畫作,吸引另外兩人的關注目光。在馬內的左邊,也就是構圖的中央位置,站著的是巴齊耶,他的手上還拿著畫筆和調色板,顯然是暫停作畫,聆聽比自己大九歲的馬內要說什麼。
同時,畫面右手邊的是巴齊耶的朋友梅特(Edmond Maître),正在彈鋼琴。房間裡還有另外三名友人,其中一個在聽馬內和巴齊耶說話,另外兩人在樓梯處自在地聊天。我們無法確定這些畫中人代表的是誰,但雷諾瓦、莫內(Claude Monet)和西斯萊(Alfred Sisley)都有可能,他們跟巴齊耶都是朋友,就讀於同一所藝術學院。
《巴齊耶的畫室》是藝術家巴齊耶的生活、作品和社群快照,很像是今日人們會在IG上看到的照片。它替一個時刻留下紀念,那是巴齊耶在普法戰爭中陣亡同年的稍早,當時他擁有旺盛蓬勃的創造力,生活周遭盡是同儕與心靈導師。這幅畫讓我們思考,包括相互信任、共用空間和參與對話等連結,如何支持藝術家的生涯發展和生產力。
深受巴齊耶和同儕們欽佩的馬內,抽空來到畫室,給予年輕同行一些關於畫作的意見,甚至還親自操刀下筆。這反映了巴齊耶的真實經歷:《巴齊耶的畫室》中的巴齊耶,正是出自以強勁筆觸聞名的馬內。這幅畫是描繪合作之美的合作之作。
這次合作大概不是預先規劃的。我們無法想像巴齊耶會安排馬內在特定的時間,來到他的畫室,幫他在一幅預定中的畫作添上幾筆。相反的,相互信任和尊重促使馬內來到巴齊耶的畫室,也促使巴齊耶把畫筆遞給馬內,讓馬內在巴齊耶的作品上添加自己的風格。個人自負無關緊要;目標是要提升藝術,進而也提升藝術家。他們透過替計劃之外的合作創造空間,達成這個目標。
《巴齊耶的畫室》敞開大門的對象不只限於畫家。梅特是音樂家、收藏家兼藝術贊助人。有些人認為樓梯上的人物是小說家兼劇作家佐拉(Émile Zola)。透過在這個空間匯聚知識、能量和觀點,透過面對面的意見交流,造訪畫室的人可以互相激勵、拓展知識,得到啟發。如今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互惠交流」。
畫中的多幅畫作顯示,這些藝術家也以其他方式相互支持。樓梯上方高掛著《拿著漁網的漁夫》(The Fisherman with a Net),那是巴齊耶先前一年交給巴黎沙龍卻落選的作品。在鋼琴上方的是另一件遭巴黎沙龍拒絕的作品:他在1867年交出的《梅里克露台》(La Terrasse de Méric)。沙發後方、尚未完成的畫作品《廁所》(La Toilette)則在1870年落選。
但巴齊耶並不是唯一被巴黎沙龍拒絕的人。雷諾瓦於1866年落選的作品《兩個人的風景》(Landscape with Two People),出現在畫作中窗戶的右側。倘若沒有受人尊敬的同儕支持,要在「建制派」的敵意下堅持信念將會更加困難;這些同儕不僅有相同經歷,也願意讚美遭到唾棄的作品(並且批判建制派)。同時,掛在鋼琴上方的靜物畫是莫內的作品,這提醒觀者,藝術家透過購買其他藝術家的作品,給予經濟上的支持。
該空間的其他元素,也凸顯這是一個有利表達創意、人際參與和即興合作的場所。自然光透過大型窗戶傾瀉而入,半透光窗簾可按藝術家心意自由調整。挑高天花板營造開放空間感,而柔軟座椅則讓訪客可以放鬆身心。前景的暖爐燒得殷紅,讓室內暖洋洋。
這個畫面與現代工作場所形成鮮明對比,讓人不禁要問:我們怎能期待把人們放在僻靜的小隔間、簡樸的辦公室或正正方方的電腦螢幕前,可以讓他們發揮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大幅度地提高創造與合作的能力?根據巴齊耶的描繪,置身於溫馨的環境對於合作創作過程似乎至關重要。
當然,《巴齊耶的畫室》並沒有描繪出可能有助於創造與合作性工作環境的所有因素。或許最明顯的是,這個場景中只出現在巴黎相仿社交圈內的白人男性。然而,研究顯示,在種族、民族和性別方面若越具備多樣性,往往越能促成更好的商務成果。毫無疑問的,在解決氣候變遷等全球問題上,我們需要採納廣泛的觀點。
但這幅畫確實強調了創作過程的關鍵要素,包括存在感、參與、友誼、信任、靈活性和毅力。若能找出如何將這些元素應用在學校、工作場所和政府高層之內的方法,將有助於支持更開放、具彈性和創新的社會,使我們能夠共同努力因應這個時代的決定性挑戰。
巴德雷(Vanessa Badré)是美利堅大學教員,也是律師兼藝術史學家。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