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永遠牢記從霍亂到COVID-19學到的醫學經驗:在每個人都安全之前,没有人是安全的。
~英國前首相 布朗(Gordon Brown)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有意讓美國退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後,近日又說他可能會重新考慮這個決定。問題的核心涉及川普最關注的主題之一:互惠原則與公平分擔責任。他認為中國對WHO的貢獻過少,但影響力卻過大。
川普指出公平分擔責任的重要性,這一點確實沒錯。事實上,WHO已經採納了會員國提出的措施,希望解決這個失衡問題。目前,WHO的總預算中,只有26%來自會員國的分攤會費(assessed contributions)——會費是根據各國GDP在全球的占比與人口比例計算(聯合國維和行動、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也採用類似的計算方式)。然而,WHO的會員國已經開始推動改革,計劃在2031年左右,讓至少50%的核心預算出自分攤會費(根據會員國經濟規模及人口比例計算的會費)。
根據目前的計算公式,美國的分攤會費比例不得超過總分攤會費的22%,儘管其全球GDP占比達到26%。中國目前分攤會費的比例是15%,隨著中國全球GDP占比上升,這一比例將持續提高。
WHO的預算越依賴分攤會費,中國、印度、波斯灣產油國以及一些中歐國家就越必須貢獻更多會費,才能確保公平分擔責任。當然,多虧美國的慷慨,向WHO提供的資助遠超過正常會員國的貢獻,讓美國成為WHO的最大資助國。相較之下,中國目前除了強制性的分攤會費,額外貢獻極少,但這個情況在未來幾年應該也會改變。
川普同樣關切中國對WHO的影響力以及中國對新冠疫情的處理方式。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也關注這些問題。他多次呼籲中國調查並公開5年前武漢發生的情況,他還堅持,在中國提供完整資訊之前,關於病毒起源的所有假設都不該被排除。他這個立場招致中國的批評。
諷刺的是,儘管有關新冠疫情的錯誤訊息氾濫,但WHO仍努力推動改革,例如WHO正在協商大流行病協議,希望加強國際衛生合作,防止類似的失誤再次發生。如果該協議以及更新後的國際衛生法規,規定須及早通報疫情、更充分地分享訊息、以及更快速因應健康威脅,我們將能避免重蹈覆轍。然而,如果美國退出WHO,它將完全喪失在這些談判中的影響力,而川普政府本可利用其在WHO體制內的影響力,達成美國可以接受的協議。
川普也要求WHO提供改革的證據。這意味WHO必須下放權力、去中心化,讓各國和區域辦事處獲得更大的權力,削弱過於官僚的日內瓦總部的權力(川普這麼認為)。另一個問題是,有些會員國可能藉由提供指定用途的資金,要求WHO優先處理他們的計畫。這樣的安排可能導致WHO「使命偏離」(mission creep),偏離原定的角色與目標。WHO必須以透明的方式提供證據,顯示在這兩個問題上的改革進度。
事實上,所有WHO的會員國都要求WHO進行改革——包括上述改革和其他改革——以提高WHO的績效、問責制和透明度,作為同意提高分攤會費比例的交換條件。他們希望資金被高效使用、及時取得成果、並看到有效的內部管控系統。
WHO已取得重要進展。實際上,譚德塞啟動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改造計畫,包括加強並下放更多權力給各國辦事處。此外,根據「敏捷成員國工作組」的建議,以及秘書處的改革補充實施計畫,WHO的作業已更透明也更負責。它改善了內部管控系統,並制定了規劃和執行專案預算的流程,鼓勵會員國更積極地參與,進而改善資源的分配、監控與報告。在譚德塞領導下,預防與處理性虐待和不當行為成了優先事項。
也許最關鍵的是,譚德塞本人已主動抵制世界衛生大會(WHO的決策機構)習慣以投票方式通過新的優先事項和工作領域的做法,此舉可限制會員國將資金指定用於一些特殊利益專案的做法,以免稀釋WHO的使命和影響力。
在這個跨國旅行頻繁、城市化加速、畜牧養殖業工業化、人類不斷侵占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時代,全球需要WHO的程度,比1850年代首次召開國際衛生會議時還要強烈。當時的會議是為了因應霍亂疫情而召開。如果要避免傳染病傳播,全球需要保持警戒,並加強跨國合作。
過去50年已經證明這種合作成功而有效:天花已被根除,小兒麻痺症和許多熱帶疾病幾乎消失,愛滋病相關的死亡人數下降了近70%。但是如果各國選擇獨自行動,進展將會停滯。
為了安撫川普政府和其他威脅退出WHO的政府(如阿根廷),我們有必要召集代表各大洲的領導人,再加上一位美國高層官員。這一群備受尊敬的領導人可以證明改革後的WHO可以更有效地為全球服務,不只服務美國,也服務世界其他國家,時間不只是現在也包括未來。為了我們自己和後代,我們有責任竭盡所能為,讓全球衛生合作達到最佳狀態。我們必須永遠牢記從霍亂到COVID-19學到的醫學經驗:在每個人都安全之前,没有人是安全的。
英國前首相布朗(Gordon Brown)是聯合國全球教育特使兼「教育不能等」(Education Cannot Wait)主席。
(翻譯:張瑩,責任編輯:國際中心)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