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刻羽
●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教授
●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
●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國慶10月1日隆重登場,白天的典禮不僅排場浩大,還有各式各樣吸睛的特色文化節目,天安門廣場更是少不了大閱兵儀式,晚間國宴盛大展開,國內外貴賓冠蓋雲集。
尤其現下中國與美國川普政府劍拔弩張的氛圍,想必更加激發中國人民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
這一頭中國熱鬧慶祝建政周年,另一頭要操煩的事是一點也沒少。
以災難收場的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國共產黨統治的頭30年遭受外界嚴厲的批評;然而中國在那段時光中並非無所作為,甚至可說在現代化方面取得許多重大進展,如完成鋪設地方與國家電網、強化工業生產能力並快速改善人力資本分配。
由此,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急遽上升,70年前的HDI排名已在印度之上。1949年至1979年間,中國人民的識字率從20%提高到66%,平均壽命亦自41歲增加至64歲。
上述種種舉措為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打下基礎,並為中國過去40年來的經濟成長掀起一波高潮。
至今,中國的待辦清單依舊「落落長」,不過領導階層可沒忘確認已完成事項,包括縮小貧富差距、改善環境退化(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與調整經濟結構。然而,倘若中國想以自身發展作為模範,表達捨棄西式的自由民主,採中國式治理亦可立於不敗之地的話,那麼接下來的當務之急有二。
首先,中國必須成為高收入國家。中國迄今仍仰賴大規模市場、疾速產出成長以提高國民收入,但這兩項因素驅動經濟的力量有限,無論是國內機關、研發技術與人民素養都還維持在每人平均所得1萬美元的水準,仍未提高到政府追求的3萬美元。
第二,中國必須確保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大獲全勝,中國政府實施的計畫必須兼具成本效益,並顧及基礎建設的環保永續性,以防陷入難以應付的債務泥淖。
這兩項任務並非輕而易舉就可完成,加上中國現下又面臨極具挑戰的外部影響,中國歡慶建國的同時,以美國為首的外國強權對中國坐大的野心可是十分顧忌,憂心中國意在科技技術、地緣政治上崛起為全球領頭羊。
國際時局牽一髮而動全身,無論舵手技術再好,大船啟航勢必驚動周圍船隻。中國的難題是:如何在揚帆啟航時讓他國冷靜以對,而最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必須持續不斷與外國勢力保持對話,坦誠相待。
展開對話的責任不單落在中國身上,西方領導人也務必從善如流。
中國長期以和平發展為訴求,不像19世紀的美國有《門羅宣言》(Monroe Doctrine)護身以延伸全球勢力,更沒法打著「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不惜一切代價擴展國家版圖。
事實上,自鄧小平時期以來,中國的邊界爭端都是透過和平協商落幕,僅有一起例外;中國硬是花了11年「寸寸協商」才與俄羅斯達成邊界協議。
即便如此,多數西方與亞洲國家仍舊預設中國最壞的一面,如此習以為常的思考模式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卡繆(Albert Camus)曾道:「誤解往往以血淋淋的殺戮告終,但流的多半是別人的血。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思想家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Mistaken ideas always end in bloodshed, but in every case it is someone else’s blood. That is why some of our thinkers feel free to say just about anything.)。」
西方政要與知識份子要避免大動干戈,就不可盲目相信中國飛黃騰達就會倒戈相向的預設立場。歷史上的虛驚事件、錯估情勢充分說明,國與國間一旦擦槍走火就會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災難。
1999年北約炸毀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2001年中美在海南島上空的撞機事件都以和平協商落幕。然而,有鑑於國際對中國日益高漲的對立心態,如若現在再有類似衝突發生,難保諸國能再一次化干戈為玉帛。
中國在中共統治下走過第一個70年,即使國家發展突飛猛進,國家繁榮的程度卻始終不上不下(modest prosperity)。
此刻,中國應該將重心轉向提高收入、有效實施一帶一路計畫,中國領導人心知肚明沒有和平穩定的政局,就難以達成國富民豐的盛景;不過在此之前,中國務必加把勁說服列強,取得國際信任。
(翻譯:盧思綸,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China’s 70 Years of Progres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