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毅仁
●《紐約書評》前編輯
● 著有《東京情史:回憶錄》
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任內已故的官員克拉克(Alan Clark)主要以貪戀女色、堅定右派立場聞名,他曾向我感慨令英國百戰百勝創建帝國的鬥志已蕩然無存。
我半開玩笑地說,這種好鬥的性格依然能在洗劫體育館和國外城鎮的足球流氓(hooligan)身上看見,他眼神恍惚回答道,這的確「也許可以好好利用」。
當時看似不可能發生的瑣事如今已不幸成真,足球流氓的精神果真發揚光大。
在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的暴行暫時和緩之際,右翼恐怖主義卻在英國逐漸升級。反對英國無協議脫歐的政治人物收到死亡威脅,甚至更糟,工黨(Labour Party)國會議員考克斯(Jo Cox)是直言不諱的反脫歐人士(anti-Brexiteer),於2016年遭殺害。
兇手在高喊「英國優先!」同時開槍,隨後反覆捅刺考克斯。
英國並非特例。
在美國,極端右翼團體打著「猶太人不會取代我們(Jews will not replace us)」(「我們」指白種基督徒)的口號,在夏洛特鎮(Charlottesville)、匹茲堡(Pittsburgh)等地大肆摧殘。
巴西的獨裁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公開讚揚酷刑;甚至在德國,尤其是在原隸屬共產國家東德的地區,暴戾的極端主義(extremism)正逐漸興起;在印度,印度教極端分子(Hindu extremist)經常針對穆斯林施以政治暴力,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說好聽點也只是視而不見。
獨裁者和政客都經常煽動那些認為人生有愧於他們的人心中強烈的不滿,部分人很自然地訴諸暴力,但只在特定情況下才會爆發。
這有一部份是科技所致。
過去被隱藏或限制於足球場的仇恨和攻擊行為,如今可以透過網路公開表達,並即時散布給成千上萬想法相似的人,這類流氓行為不限於極右翼團體,自我優越產生的攻擊行為也可能在左派份子身上發生。
反猶太主義也是如此,英國工黨內就有許多例子。
令人擔憂的是,英國和美國等國家政治暴力不斷升溫,透過民主程序獲選的政治領袖卻積極鼓勵這些行為。美國總統川普稱媒體為「人民公敵」,在造勢會上鼓勵支持者「暴打」批評他的人,又告訴4名非裔女國會議員滾回非洲(她們之中有3名在美國出生)。
最近,川普據報更試圖說服烏克蘭總統調查關於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和他兒子杭特(Hunter Biden)的負面新聞。
拜登是2020年可能代表民主黨出征挑戰川普的主要候選人之一,川普間接威脅要以暴力手段報復把這項資訊流出去的人。不意外地,紐澤西州(New Jersey)一名稱川普為「白人最後的希望」的警長,顯然完全相信這些煽動情緒的言論,遭控將一名非裔青少年的頭往門柱上撞。
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較川普圓滑、有教養,卻稱在脫歐政策上和他立場相反者為叛徒或賣國賊,並拒絕改變行徑。
能讓國會阻止無協議脫歐的法案,據強森所言,是「投降法案(surrender bill)」,國會議員謝莉芙(Paula Sherriff)批評他在國會中的遣辭用句時提到,國會議員經常得面對來自和強森言行相近者的言語暴力或死亡威脅,強森卻反擊說「這輩子從未聽過這種謊話」。
這類煽動性語言的危險在於,它不只會讓施暴者認為自己可以施暴。
畢竟,如果總統或首相說我們之中有叛徒,這將讓人們認為不只被允許可以攻擊他們,攻擊更是首要義務。即使不成文的語言習慣要求稱政敵為「我值得尊敬的朋友」,誹謗性言論仍經常在民主情境下各黨派的言論中出現,但它遠比失禮嚴重。
在政治中引入暴力最嚴重的後果是,即便只是言語暴力,也會對民主自由造成重大傷害。
代議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只有在對立政黨不把對方視為致命的敵人時才能正常運作,爭論並和解才是政治人物應用來保護其支持者利益的方式。
但不可能和敵人或叛徒和解,正如虔誠信徒不可能捨棄信仰一般,族群仇恨不斷加深對立,連老牌的民主國家如英美也不例外。
這有許多原因,現今政治和利益較無關,而是著重文化、身分認同及網路上無止境「同溫層效應(echo chamber)」挑起的憤怒,這不完全是政治人物的錯。但當政治領袖刻意利用族群裂痕,進一步煽動敵對情緒時,他們會嚴重傷害保障民眾自由與安全的制度。
吾人難以得知,川普、強森、莫迪及波索納洛等政治人物消失,暴力是否會減緩,這顯然得取決於下一次選舉當選的是誰,不過一旦人們認為自己被授權違反所有文明行為的規常,只因最高政治領袖帶頭這麼做時,事情將難以轉圜。
這個時代中最可怕的矛盾是,宣示要讓國家再次偉大的人物,卻不斷摧毀讓這個國家偉大的種種。
(翻譯:曾文怡,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The Hooligan Spirit》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