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勒尼
• 印度前國安會顧問
• 現職為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
• 主要研究領域為亞洲政經局勢
•著有9本專書,包括《亞洲神力:中國、日本與印度的崛起》、《水資源、和平與戰爭:面對全球水危機》等
隨著全球地緣政治重心向亞洲轉移,多元而以規範為基礎的印太秩序(Indo-Pacific order)秩序比任何時候都重要,這所指涉的包括美國在國際扮演的角色,因此2年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開始吹捧「自由和開放(free and open)」的印太願景,是個好消息。
這個願景的特點是貿易無阻、航行自由、對法治與國家主權及現有邊界的尊重,但是,美國距離實現這個構想很遠,實際上,它反而容許中國在亞洲的擴張主義暢通無阻。
這個敗筆的影響再嚴重不過了。
相較於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對亞洲的轉向(pivot to Asia),川普政府對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的想像則並未轉化為具有任何實際戰略意義的明確政策方法。
相反的,中國持續違反規則、慣例,並擴大對戰略領土控制的時候,美國只是袖手旁觀,特別是在有中國新造軍事化人工島的中國南海(South China Sea)地區,在沒有產生任何國際成本的情況下,中國已在關鍵的海上貿易走廊重新繪製了地緣政治地圖。
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時常對於中國的行動表示憂慮,像是該國正對越南(Vietnam)境內專屬經濟區(exclusive economic zone)的石油、天然氣活動進行的干涉。更明確地說,美國在中國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已然升級,並和該地區的3大民主國家:澳洲(Australia)、印度(India)和日本(Japan)合組「四方會談(quadrilateral consultations)」,以建立一個自由、開放與包容的印太地區。
儘管這四國並沒有組成軍事團體的意圖,但已提供了具潛力的戰略海事合作協調平台,尤其,如今協商已提升至外交部長等級。
然而,這四國是否會實現承諾是沒有保障的。
儘管這個組合定義了模糊的目標,但對如何達成目標則少有著墨。例如美國國務卿(Secretary of State)蓬佩奧(Mike Pompeo)所言,確保「中國只維持適當的世界地位(China retains only its proper place in the world)」。
美國更廣泛的印太戰略也有同樣的問題。
川普政府想要建立有規範且民主導向的地區秩序,但似乎不知如何著手,與其試著找到方法,美國政府反而把他推到一旁,專注在雙邊貿易協定上。舉例來說,美國降低了參與曼谷(Bangkok)亞太高峰會(Asia-Pacific summits)的派遣官員等級。
不意外的,這個做法對於中國的領土修正主義(territorial revisionism)毫無約束力,更別說中國其他破壞性政策,包含對新疆(Xinjiang)維吾爾族(Uighur)駭人的人權迫害。
根據報導,中國政府所謂的「再教育營(reeducation camps)」中已拘留了超過百萬的穆斯林(Muslim),其中多是維吾爾族人。這是自二戰後(World War II)人類因宗教認同而發生的最大規模監禁。
儘管一個具有兩黨支持的美國委員會建議對這些監禁營區做出制裁,川普政府直到最近,才分別對再教育營的相關組織、官員祭出限制出口與簽證的措施。
中國對此表示憤怒,並堅持它對新疆的作為是為了「根除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的溫床」;但美國相對收斂的措施很難達到嚇阻效果。
川普政府也小心翼翼地處理雙雙在2018年施行的《臺灣旅行法》(US Taiwan Travel Act)與《西藏旅行對等法案》(US Reciprocal Access to Tibet Act),支持香港(Hong Kong)人民並獲得兩黨支持的法案大概也會遭遇類似的命運。
為了抗議中國愈發公然破壞「一國兩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保障的權益,香港已進行了數個月的抗議。
美國通過的新法案包含要求國務卿每年確認香港是否「充分自治(sufficiently autonomous)」以保障它的特殊貿易地位,中國曾誓言美國若實行這些法案,則將進行報復。
更廣泛地來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警告任何「企圖分裂中國」者會「粉身碎骨」,而「任何支持分裂中國的外部勢力」,會「被中國人民視為痴心妄想。」
這樣受到多年打破規定卻從未受制裁強化的思維,不會單因經濟手段被改變。
但經濟手段仍是川普可選用的武器之一,儘管美國制裁與關稅惡化了中國經濟的放緩,並因此阻礙了它資助國際擴張步伐的能力,但要達到真正的進展需要戰略操作。
這些作為會向美中的地區同盟送出明確的訊息。
這樣的訊息是必要的,因為即使身為自由且開放印太地區支柱的美、澳、日、印四國,如今也減少押在美國的賭注。
由提出這個概念的安倍晉三(Shinzo Abe)擔任首相的日本,已經靜悄悄地將「戰略」一詞從它的印太政策目標移除;澳大利亞則已和中國組成了全面策略合作關係;印度總理穆迪(Narendra Modi)近期在清奈(Chennai)接待了到訪的習近平。
美國不擔起有效牽制中國的角色愈久,習近平用來追求新帝國主義(neo-imperialist)目標的戰略空間就會愈大,他向美國經濟或其他壓力屈服的可能便愈小。
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美國必須在印太政策上提供戰略重量,包含建立一個明確的計畫以對抗中國改變南海現況(status quo)的努力。
考量到中國把跨地區能源公司擠出南海的意圖,一旦美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退出越南最大的天然氣計畫,這將變得更加急迫。
眼前看來,這很可能發生。
川普曾以「軟弱(impotent)」來形容歐巴馬的南海戰略,但今日,軟弱的卻是川普對中國擴張主義的回應,在中國侵略性持續上升之際,這樣的軟弱只會越來越明顯,並造成越多傷害。
(翻譯:翁儷庭,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America’s Feeble Indo-Pacific Strateg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