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拉曼尼
● 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
● 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訪問講師
斯里蘭卡正在進行一次重要的政權移轉,它面臨到總體經濟不穩定的龐大風險。若要極小化風險,最重要的是要看該國新上任的總統拉賈帕克薩(Gotabaya Rajapaksa)能否扭轉他原本的政治名聲,擁抱包容性政治。
這個位於印度洋上,田園詩般的島嶼,曾經耀眼如星。
在1948年獨立後的幾年裡,在貧困、嬰兒死亡率和初級教育等主要社會指標方面的進步使斯里蘭卡遠遠領先鄰國: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成為被許多發展中國家羨慕的對象。但是,幾十年來,分裂和衝突成為了這塊樂土中潛伏的危險。
這造成斯里蘭卡的總體經濟表現特別不穩定。
根據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特雷貝希(Christoph Trebesch)編纂的數據,在過去40年裏,該國有將近70%的穩定總體經濟計畫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合作。
在南亞,只有巴基斯坦在IMF的監督下度過了多數時候。
孟加拉國大約在50%的情況受到IMF的幫助,也似乎在2015年從IMF的指導下「畢業」了。印度只有15%的時間進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計畫,而且1995年之後則完全沒有。
總體經濟的不穩定反映了更深層次的社會和政治因素。已故經濟發展領域的主要思想家之一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表示:「長期以來,通脹的根源顯而易見……在一般的社會和政治結構中,尤其在社會和政治衝突和衝突管理的情況中。」
就連弗里曼(Milton Friedman),以這句名言:「無論何時何地,通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著稱的他,也承認通脹來自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本質上,總體經濟的問題多來自分配經濟利益時的衝突。除非這些衝突得以解決,否則它們將走向不持久的財政赤字、過度的外債、通脹和匯率不穩定。在拉丁美洲發生的總體經濟卸責,以阿根廷裴隆主義(Peronism)為代表,發生了市區和政府工作人員得到特殊偏袒的情況。與此同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周期性危機往往反映出種族和地區衝突。
更普遍地說,羅德里克(Dani Rodrik)已經證明,當一個社會的負擔分擔機制不起作用時,外部沖擊會導致宏觀經濟不穩定。
斯里蘭卡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分裂,尤其是意識形態、種族、語言和宗教,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非常敏感的小說《阿尼爾的鬼魂》(Anil 's Ghost),就捕捉了這些衝突給人類在個人層面的影響。
可以說,斯里蘭卡的原罪是在1956年憲法中把僧伽羅語(Sinhala)作為唯一的官方語言,以樹立語言的主導地位。到了1970年代,斯里蘭卡面臨共產主義動亂。接下來是泰米爾人(Tamils)長達數十年的種族衝突,幾乎把這個島國撕成碎片。
在2009年那場殘酷的戰爭結束後,宗教分裂出現了,2019年早些時候伊斯蘭極端分子發動的復活節炸彈攻擊就反映了這一點。
這些衝突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在公民和國家之間有穩定的社會和經濟契約的社會往往有健康的收稅率,這反映出人們普遍願意分擔國家提供的服務的負擔。但在斯里蘭卡,稅收收入占GDP的比例不到12%,所得稅占不到1/4,以國家的繁榮程度來看,這些數字異常低。
稅收明顯不能滿足政府開支,特別是在內戰結束前後。
因此,在本世紀初,斯里蘭卡掀起了一場外債狂潮,將其債務與出口的比率推高至270%。此外,這種債務變得越來越沈重,非優惠貸款的比例從25%上升到接近70%。債務已經被證明是無法控制的,斯里蘭卡不得不付出屈辱的代價,將漢班托塔港(Hambantota port)和土地移交給中國以緩解部分的財政問題。
最後還有一個讓斯里蘭卡脆弱的因素,是2000年以來出口增長的急劇減速,遠在世界貿易崩潰之前就已經發生。事實上,斯里蘭卡在近十年的時間裡一直在逆全球化,世界其他地方卻奔向超級全球化。
而這,也與斯里蘭卡的社會衝突有關。
斯里蘭卡在拉賈帕克薩領導下的政策走向還有待觀察。但如果政府採取非包容性政策,這幾乎肯定會導致資源動員乏力、繼續依賴苛刻條件下的外部融資、外國直接投資的低利率以及出口增長停滯。在這種情況下,總體經濟穩定仍然不可企及。
斯里蘭卡新總統面臨的挑戰簡單而赤裸:防止南亞曾經的斯堪地那維亞成為南亞阿根廷(to prevent South Asia’s one-time Scandinavia from becoming its Argentina)。
(翻譯:陳怡安,責任編輯:簡嘉宏)
(原標題為《Is Sri Lanka the Next Argentin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