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康
● 牛津大學校長
● 歐盟外交事務部前部長
● 英國駐香港末任總督
在中國異議藝術家艾未未設計封面的諷刺小說《中國夢》(China Dream)的開頭,馬建對《1984》和《動物莊園》(Animal Farm)的作者歐威爾(George Orwell)致以敬意。
歐威爾,他說,「預見了一切(foretold it all)」。
馬建是流亡倫敦的中國作家,作品在中國屬於禁書,他當然會深思歐威爾關於極權主義未來的警告,在這樣的未來中,獨裁體制會對人民洗腦。如今,在中國新疆地區,當局將大約100萬穆斯林維吾爾族囚禁在「再教育營」。
馬建的書是針對中國共產黨,他說,中國囚禁了中國人的思想,虐待中國人的身體。特別是,他的諷刺小說將目標對準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名言「中國夢」,小說中一位共產黨官員相信該政策將「走向全球」;中共將成為「人類執政黨」。
但在中國夢能夠實現人類大同之前,它首先必須被中國人所接受,包括那些生活在西藏、新疆、香港和臺灣的人。美國人常常這樣提醒某些人接受現實:「起來聞聞咖啡(Wake up and smell the coffee.)」。
但是,香港群眾醒來之時,中國共產主義的現實帶來的是催淚彈的味道。
5個月以來,香港始終處於暴亂狀態,一開始的和平示威隨後常常淪為暴力,既包括警察的暴力,也有示威者的暴力。起先,示威的焦點是香港政府允許將刑事嫌疑人引渡至中國大陸的提案。有人說,這一提案沒有問題,因為主權國家也與中國簽訂了類似的引渡協定。
此言不可信。
不言而喻,香港不是主權國家:這是香港特殊地位的基本組成部分。香港公民擔心引渡法將剝奪他們的法治安全,事實上將綁架被認為是中國國家的「敵人」的人合法化了。
隨著時間一周周的流逝,以及香港政府一開始拒絕在引渡法提案上讓步,其他怨恨也隨之而生,特別是高住房成本和受擠壓的收入。還有一種普遍的、也完全合理的感覺,即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當局收緊了對香港的控制,並打破了早先保護香港自由和民主的承諾。
此外,港府也沒有採取任何努力與示威者進行關於未來的對話。
和2014年香港民主示威一樣,政治辯論和構建共識的嘗試被斷然拒絕,以利於日益嚴厲的公共秩序治安。
我對這些警官(以及他們的家人)抱有一定的同情,他們的行為是恰當的,但被迫成為有求必應的好政府的替代品。可惜,正如許多人權組織所記錄的,一些警官並未遵循好的執法規範。
一位香港知名外科醫生在《刺胳針》(The Lancet)撰文,揭露了醫生、護士在提供緊急看護時以暴亂罪名被捕,發生違反人道主義規範的情況。
他們像恐怖分子那樣被對待,被迫跪在地上,雙手反綁,用軟線綁死。
毫不奇怪但十分遺憾的是,警方濫用權力有時會導致暴力回應,這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諒,當5000多名示威者被捕後,卻只有一位警官被解職。
6月份,包括德高望重的香港前首席法官在內的許多人要求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示威的起因、示威活動如何被執法,以及示威者的行為。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及其政府顯然被習近平的北京政府縛住了手腳,拒絕成立這樣一個委員會,儘管這可能在幾個月前就可制止動亂。
中國領導人和他們的香港喉舌一再宣稱,本地社區的沉默的大多數反對示威,是外國「黑手」在幕後指使示威。但11月24日的香港地區委員選舉表明情況絕非如此。
註冊投票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投票率也創造了香港歷史的紀錄,民主派贏得壓倒性勝利,奪下453席中的347席。獨立候選人(其中許多是民主派)也贏得45席,親中的建制派只獲得了區區60席。
在選舉前,香港所有18個區的委員會都由中國支持者控制,如今,民主派拿下了其中17個。因此,一家香港當地報紙用「海嘯」來形容選舉結果,毫不奇怪。
中國則語帶侮辱性地表示香港公民被操縱了,這簡直滑天下之大稽,並不沉默的香港大眾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中國夢似乎並不受香港歡迎。
部分觀察者認為,現在中國將把目標放在削弱香港的法治,控制司法獨立,引入反暴力和顛覆法案,以及洗腦香港兒童。這很有可能:在北京,政策常常是在看似偏執,實則無知的氛圍中決定。
但是,如果中國領導人頭腦理智,就會拒絕這樣做。相反,他們會鼓勵香港政府開始與市民對話,用調查委員或作為真相和調解機構。
香港市民渴望能夠繼續生活在法治的自由社會,這是他們的夢想,最近的選舉表明,幾乎沒人關心習近平的夢想。
(原標題為《Hong Kong Says No to the China Dream》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