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惡化視角:中國該採擴張性貨幣政策 抑止經濟走勢下滑

余永定    2020年01月14日 07:00:00

 

 

余永定

 

● 中國經濟學會前會長

●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委員

 

2019年11月,我在文章中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機起,中國遂開始放任GDP年增率逐年下滑,從2008年10%至2019年近乎腰斬為6%。我認為雖然景氣走衰再正常不過,但中國也是時候該採取擴張性貨幣與財政政策,以此抑止經濟走勢持續減緩。

 

沒想到文章一出,竟引來諸多重量級中國經濟學家熱議,其中許多學者反對我的提議,更援引一長串理由說明為何而反。

 

首先有人駁斥道,中國曾試圖以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成長,但成效不彰。再者,由於人口高齡化等長期結構因素影響,中國經濟增速減緩屬「新常態(new normal)」,毋需大驚小怪。況且擴張性政策還可能會使中國經濟成長惡化,因為相關措施或許會阻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造成「體弱多病」的「殭屍企業(zombie firms)」在國內苟延殘喘。

 

批評者亦認為,以擴張性政策作為刺激手段,充其量只會耗盡中國尚不穩健的政策空間。有鑒於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GDP息息相關,一旦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緊接而來的可不是高投資與高消費,倒可能是通貨膨脹、資產泡沫,甚至增加金融風險。

 

批評者還提到,中國許多地方政府都積欠大量「隱形債務(hidden debts)」,總額據估達人民幣40兆元(約6兆美元)。從財政面來看,擴張性財政的風險將大幅激增。不只如此,他們更強調,目前中國的基礎建設已呈飽和狀態,未必有多餘的投資空間。

 

沒錯,以上種種主張並非全然是捕風捉影。

 

事實上過去我也抱持相同的看法,然而,過去10年來,眼見中國經濟成長確實一季不如一季,我強烈建議,中方經濟學家應重新評估其總體經濟學的傳統研究方法。

 

我們必須審慎思考中國的「新常態」主張。

 

只要是洞悉經濟趨勢的觀察家都相信,中國很快就能將成長率拉回雙位數。只不過長期結構因素是否就是拉低中國經濟成長率的主因仍未可知。目前也沒有數據顯示如人口老化的因素會對經濟成長造成影響。實際上由於研究方法和統計的問題,預測中國潛在增長的數據已獲證相當不可靠。

 

我並非主張中國應瞄準特定的成長率,就連我自己也是千頭萬緒。但重點是中國政府應插手防止成長率跌破6%,對這一點我深信不疑。

 

無論中國的經濟潛力是否無可限量,單就目前種種證據也能清楚中國尚未拿出最佳表現。

 

過去10年來,中國的核心消費物價指數(core consumer price index)一直徘徊在2%。2012年3月起,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更連續52個月呈現負百分比;2019年7月,中國PPI再度轉為負數,如此長期的低通膨加上大量的超額產能(excess capacity)都顯示中國的成長率仍大有可為。

 

那麼是否還有空間實施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呢?

 

批評者提到中國的財政狀況比官方統計數字還糟糕,這一點確實沒錯,只不過他們忽略了即使現況不佳,卻也比諸多已發展經濟體還強上數倍,甚至超越1990年代晚期的中國自己。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統計,中國在90年代末的或有負債(contingent liabilities)介於74%至107%。

 

當時中國不管三七二十一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不但一舉挽回經濟頹勢,更造就強勁的財政盛況。今時今日的中國也可比照辦理,尤其現下中國公債勢頭正旺,無論是普羅大眾、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無不興致勃勃,如此更能抑制債務融資成本提高。

 

除此之外,各界也過於高估中國面臨的通貨膨脹風險。

 

日本指出,M2/GDP比率偏高並不一定會導致高通膨,尤以現今的中國來說,高儲蓄(主要為非通膨儲蓄帳戶)與低開發資本市場才是造成高M2/GDP比率的原因。事實上,中國有足夠的空間調降基準利率(benchmark interest rates),如此不僅能補足財政擴張,還能減輕企業的財務負擔。

 

批評者提出的基礎建社飽和說實則大錯特錯:中國當前對於基建投資的需求仍十分龐大,除去現代公共基礎建設顯而易見的裨益之外,透過公共支出與發行債券籌措基建資金,也能帶動近年每況愈下的私人投資。

 

擴張性貨幣與財政政策非但不會扯後腿,反倒還會因刺激GDP成長而加強中國結構改革。

 

慶幸的是,種種跡象顯示,中國領導人興許會在2020年採取擴張性政策,儘管計畫的進程與效力仍有待觀察。

 

中國領導人絕對有能力在來年重振局面,打造成長與發展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環。我作為國家一份子,期望反對者能齊心協力支持領導人的決策。

 

 

(翻譯:盧思綸,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hinese Growth Really Can Be Faster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