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碳中和視角:中國的發展長河 已經融入了氣候變遷

伯格洛夫(Erik Berglöf)    2020年12月09日 07:00:00

 

伯格洛夫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阻止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如果成功的話,中國將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裡,從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變成均衡排放國。

 

中國遠不是唯一一個宣佈打算在這一時間內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國家,120多個國家正在積極討論在2050年之前更快地實現這一目標,這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一個目標。事實上,習近平主席最近在聯合國大會上宣佈中國的2060年承諾具有雙重意義,因為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議正受到主要國家政府領導人的積極挑戰,並因其他國家地區的不作為而遭到破壞,部分原因是有新冠疫情導致的。

 

但中國的雄心壯志可信嗎?儘管習近平在講話中沒有詳細說明如何實現零碳目標,但中國在節能、可再生能源、減少污染、扶貧等領域都有兌現重大舉措的良好記錄。但是,習近平主席的碳中和承諾的規模非常不同,這必須在不同的全球背景下才能實現。

 

30人小組(一個由全球頂尖思想家組成的國際協會)最近的一份報告旨在幫助各國加快向淨零碳經濟的過渡。最重要的是,30人小組強調,實現碳中和需要政府和私營部門以公共政策為核心的廣泛合作。報告援引最近財政和貨幣政策方面的創新,認為有效的溝通和所謂的前瞻性指導可以使政策框架更具可預測性。

 

具體而言,該報告呼籲各國政府逐步取消顯、隱性的化石燃料補貼,並主張徵收邊境調整稅,以防止國家和企業在定價時不反映碳成本,從而導致相互削弱的情況。儘管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徵稅將在多大程度上適用,但部分收益應捐給低收入國家,幫助它們獲得向碳中和過渡所提供的機會。綠色和可持續增長帶來的就業機會也必須使他們受益。

 

此外,企業需要有明確的綠色轉型計畫,並定期發佈董事會實際審查的進度報告。需要大量投資來加強金融機構評估投資對氣候影響的能力,並將資源從落後公司轉移到引領低碳轉型的公司。在金融和非金融企業中,激勵措施必須反映淨零目標。

 

治理是至關重要的。正如30人小組和其他方面所建議的那樣,各國政府必須通過建立類似於財政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碳理事會等機制來確保獨立的政策審查。同樣,董事會特別委員會可以確保私營部門的貸款和投資決策適當考慮氣候風險。這些風險的透明度將鼓勵同行審查,並使市場能夠識別領先者和落後者。正在進行制定適當會計準則的工作應有助於提高披露的品質,從而提高其價值。

 

在競爭對手還沒有實施碳價和替代燃料來源價格下降之前,企業先行動會產生成本。但收益更大。許多機構投資者已經面臨著將氣候和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其投資標準的壓力,而監管機構也越來越多地考慮到氣候變化風險。先行者可以從這些趨勢中獲益。

 

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各國。隨著時間的推移,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同行壓力將增加,因此國家戰略將不得不趨於一致。早期行動者可以在較長的時間內進行調整,並避免在最後時刻破壞性變化的成本。但是,所有經濟行為體必須共同行動,政府在過渡過程中需要私營部門的支援。一旦碳價格完全調整,每拖延一天就會增加「滯留資產」的最終存量。

 

多邊開發銀行(MDB)應站在這些發展的前沿。許多銀行正在以身作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最近表示,他不會考慮與燃煤發電相關的項目,這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在上升的地區發出了一個重要信號。該行還設定了一個目標,即到2025年達到或超過氣候融資在其投資中所占份額的50%。所有多邊開發銀行都可以進一步利用其聯合資本和影響力來降低風險,確保使用最先進的綠色技術,並加快向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轉變。

 

我們仍然不知道實現零碳經濟的最經濟、最公正的路徑,但並不缺乏潛在的解決方案。習近平主席的這一淨零目標是過去40年中最重要的政策舉措之一。他的做法反映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宣佈一個大膽的願景,然後正如鄧小平的名言「摸著石頭過河」那樣,通過結構化的實驗和仔細的反復思考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但是,正如中國領導人敏銳地意識到的那樣,氣候變化已經融入了中國的發展長河,帶走了阻礙;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正在疫情大流行期間與病毒作鬥爭。為了減少進一步破壞的風險,他們別無選擇:中國和世界必須儘快向碳中和過渡。

 

(本篇由PS官方提供翻譯,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hina’s Path to Net Zero》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