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魯
•政策、倡導和治理(IPAG)主席
新冠肺炎仍然再給公共衛生造成災難性影響,通過結構性衝擊肆虐全球經濟。目前,疫情已經殺死了數百萬人,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20年全球GDP將萎縮 4.4%。但看上去也許不可思議,當前危機可以為發展中國家帶來一條提高經濟自力更生程度之路。
部分原因在於,發達國家總體上承受了疫情的大部分健康影響。按人口比例衡量,許多發達西方經濟體的新冠肺炎病例和死亡數要高於全球南方的發展中國家,儘管它們擁有更強的醫療體系和社會安全網。比如,印度衛生體系全球排名第112,而美國排名為37。印度目前報告每一百萬人口COVID-19病例數為69例,而美國是這個數字的四倍。
越南等一些發展中國家通過儘早採取嚴格的檢測、跟蹤和隔離措施,有效地阻擊了新冠病毒,而大部分發達國家做不到這一點。即使考慮到窮國可能存在低報和資料不準確,發達經濟體的相對表現仍然讓人難以理解。
此外,隨著富裕國家專注於本國疫情後復甦,發展融資也已經開始大幅下降。經合組織估計,2020年流入發展中經濟體的外部私人資金同比降幅可能高達7000億美元,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還要大60%。據國際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估算,2020年3月一個月,新興市場非居民投資組合外流規模就高達833 億美元。經合組織認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至少下降30%,發展中經濟體流入規模可能降得更多。這些趨勢意味著,傳統上嚴重依靠全球北方的發展援助的全球南方國家前景不妙。
但研究表明,發展援助和人道主義援助未必會形成經濟賦能。最新經合組織調查發現,48—94%的發展中國家受訪者不認為人道主義援提高了他們的經濟自給率。人們希望財務自立,而不是長期靠援助度日。
關於發展援助的效果的爭論是老生常談,批評者說,富裕國家把援助當成掠奪發展中經濟體資源的工具,常常帶有附加條件以確保援助國能獲得大部分出口收益。但許多發達國家因為拙劣的疫情應對而軟實力大減。
在疫情爆發前,許多發展中經濟體便一直在尋找辦法可持續地擺脫援助依賴,實現自力更生。2018年,盧旺達禁止進口二手服裝,旨在鼓勵本國紡織業生產附加值更高的產品;美國為此撤銷了盧旺達的免稅待遇。2019年,英國政府將其140億英鎊的援助預算的一部分用於能力構建項目,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國際貿易和吸引FDI。
如今,發展中國家有了更多機會實現自力更生。首先,據世貿組織資料,疫情期間,發展中的東亞的貿易萎縮幅度顯著低於西方。一個關鍵原因是生產高增加值產品的行業常常會在衰退中遭到更多的損失。發展中國家自立能力的提高源自它們豬獒依靠低增加值製造業,越南紡織和服裝業便是明證,其在整個疫情期間都保持開工,預計在2021年將取得比地區競爭對手更快的恢復。
其次,數位化將在疫情後復蘇中起到關鍵作用,大大提振電子商務,而這意味著全世界生產商將在更公平的環境中競爭。截至8月,孟加拉電子商務行業同比增長了26%,其他南亞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
第三,隨著更多人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醫療和製藥行業預計將在疫情後經濟中繁榮。最不發達國家能夠利用世貿組織規則,生產更多的非專利藥,不必面對專利壁壘。
最後,全球南方政府可以動員國內資源抵消外部發展融資的下降——特別是改變稅收政策,從迅速增長的數字經濟活動中獲得收入。目前,發展中國家稅收收入占GDP比例較低——通常只有10-20%,而高收入國家在40%左右——這制約了政府投資於健康、基礎設施和教育的公共品的能力,從而拖累發展。
發展中國家在通往自力更生的道路上面臨著不少障礙,包括治理水準低、營商環境差、內戰衝突等。但它們還必須打破1945年以來的外部發展融資方式,即主要由全球北方推動,依據全球北方的地緣政治日程設計。太長時間以來,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聽命於自以為是的發達國家。如今,發展中國家政府制定發展日程必須擺脫出資條件。
每一場危機都孕育著大機會,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機會,讓經濟重新出發——並擺脫外部援助依賴這一痼疾。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原標題為《The Global South’s Pandemic Path to Self-Relianc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