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索福
●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資深研究員
2019年12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了新型伊波拉(Ebola)疫苗「Ervebo」,我非常高興。Ervebo只需要一劑就能迅速產生免疫反應,10天內便能形成保護。
我想,如果幾年前就有這種疫苗該多好啊!
2015年,我擔任非盟委託的評估活動的共同領導人,非盟委託「EpiAFRIC」機構解決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的伊波拉疫情,在2周的時間裡,我和團隊足跡遍及這三個國家,訪問非盟志工、社區成員、國際合作夥伴、衛生部門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致力於阻止疫情的相關人士。
我們還訪問了幾內亞科亞(Coyah)伊波拉治療中心。
在評估期間,我們目睹了伊波拉所引起的災難,以及這三個受影響最大的國家的孱弱衛生體系如何讓傳染像野火般蔓延,訪談結束時,明顯的必須有個更強大的衛生體系才能阻止疫情爆發,甚至在爆發時阻止它,當時的願望就是能有伊波拉疫苗。
如今,我們有了。
毫無疑問,Ervebo可能是處理未來伊波拉疫情的變因,但是,為了保護衛生工作者和社區,疫苗必須得到安全、可持續、平等地運送,拜安全、制度和社會挑戰所賜,這在許多伊波拉疫情根深蒂固的國家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除非我們解決這些挑戰,否則Ervebo就無法發揮效用。
首先,沒有安全,Everbo便無從普及。最近的非洲衛生工作者死亡事件,以及剛果在發生伊波拉回應失控和暫停情況,都突顯出為何安全是實現醫治的當務之急。
例如,2019年4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流行病學家莫左科(Richard Mouzoko)在剛果布騰博大學醫院(Butembo University Hospital)遇襲身亡;2013年,9名參與全球消滅小兒麻痺(poliomyelitis)計畫的免疫工作者在奈及利亞西南部的卡諾(Kano)兩所衛生中心分別遭遇槍擊身亡。奈及利亞東北部的博科聖地(Boko Haram)叛軍破壞小兒麻痺根除計畫,讓奈及利亞宣佈再無小兒麻痺的前景發生倒退。
因此,政府要強化國家安全,與衛生專業人士和安全機構緊密合作,確保衛生工作者和社區成員不會受到傷害。
其次,政府必須投資於檢測、預防和回應傳染病疫情的能力。
據一家對各國傳染病準備工作進行排名網站(preventepidemics.org)的資料,在世界衛生組織支援的對這些任務的聯合外部評估(JEE)中,沒有一個非洲國家能達到最優的「準備就緒(ready score)」,即至少80%。
在過去6年中經歷過伊波拉疫情的5個國家分別是剛果(就緒分數為35%)、幾內亞(35%)、獅子山(43%)、賴比瑞亞(46%)和奈及利亞(46%)。這說明了我們所面臨的艱巨挑戰:如果一國無法有效檢測、預防和回應傳染病疫情,那麼它如何知道在何時何地部署Ervebo或其他疫苗?
第三,Everbo對社區的益處一定要儘早解釋,要在疫苗被需要之前就進行。這些措施應該由國家公共衛生部門領導,與下級衛生部門和地方政府衛生部門一同進行。
在此領域,出資人可進行投資,因為這事關如何更恰當地動用資金,坐等伊波拉疫情發生可能會導致疫苗無法及時準備,此外,過去的經驗表明,在疫情爆發後,社區對干預伊波拉疫情的信任度極低。
社區參與還應該包括風險溝通,這又包括向社區解釋伊波拉如何傳播,以及社區可以做什麼阻止疫情。
盧安達全球健康平等大學(University of Global Health Equity)指出:「實現醫療平等取決於健康教育平等」,這應成為全球衛生界的座右銘,人類永遠不應該認為,民眾已對伊波拉和其他致命疾病瞭解得夠多了。
最後,我們必須更加關注健康得社會決定因素。
這些因素常常沒有成為健康機構考慮的部分,但它們對於健康和尋求健康行為具有嚴重的影響。比如,獲得清潔水和普及良好的衛生設施,對伊波拉高危社區來說是防止和回應疫情、阻止疾病傳播的關鍵。
但是,據世衛組織資料,與發達國家相比,中低收入國家的38%的醫療設施難以獲得改善的飲用水源,19%的醫療設施沒有足夠的衛生設施,35%的醫療設施缺乏洗手用的水的肥皂。
如果衛生工作者無法在接待患者後用乾淨的流水洗手,被感染和傳染給其他患者的風險就會增加。
Ervebo疫苗是全球健康的一大進步。
但,固然能拯救生命,卻不應視為預防和解決未來伊波拉疫情的萬靈丹,畢竟,國際出資人必須與非洲政府、國家公共衛生部門緊密合作,確保疫苗送到需要它們的所有人手中。
(原標題為《Why an Ebola Vaccine Is Not Enough》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