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防疫視角:藉疫情爆發 思考機器人對製造業的意義

馬琳 (Dalia Marin)    2020年04月19日 12:00:00

 

 

馬琳

 

● 德國慕尼黑大學經濟系教授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的惡化,已開發經濟體似乎得準備面對製造業的復甦。雖然這可能降低大型企業之風險,但對許多已開發經濟體的勞工未必有利,何況開發中國家的生產作業也正被隨之轉移中。

 

隨著新冠病毒疫情惡化,全球供應鏈在本質上的風險增加程度也是更勝以往。

 

與其期待固有商業模式照常運作,製造加工業集中於人力低廉充裕國家先進經濟國的公司行號,也正轉而專注於薪資最為低廉的勞工:機器人。

 

在中國的全球整合行動與其最終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貨櫃化的興起等一系列行動後的鐵幕落下後,企業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將生產基地遷至低廉勞工國家。

 

1990年至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被稱為「超全球化(hyper-globalization)」時代,全球價值鏈在當時的佔比大概是世界貿易的60%。

 

2008年的金融經濟危機標示了「超全球化」時代的終結。而在2011年,全球價值鏈停止拓展,從那之後它們也沒有再成長過。

 

不確定性導致了如此逆轉。自2008年至2011年間,由Hites Ahir、Nicholas Bloom 及Davide Furceri所構想的世界不確定性指數上升了200%。作為對照,在2002年至2003年SARS疫情爆發期間,此指數上升的幅度是70%。

 

英國在2016年針對脫歐進行投票時,指數更急升了250%。

 

當不確定性提高時,全球價值鏈就得承擔損失。根據過往數據可以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很可能會造成300%的不確定性上升,而全球價值鏈活動將會減少35.4%。企業亦認為承擔節省委外生產之成本所帶來的風險是不值得的。

 

當採用機器人需付出的成本比過往都來的更便宜時,重新開始生產的動機也會更加強烈。

 

這個商業道理很簡單,舉例來說,一家公司要付給美國勞工的工資是遠高於越南或孟加拉勞工的,但一個美國製機器人的人力成本是零,何況還無須負擔其他像是健保或病假等福利。

 

針對機器人的投資項目並不是什麼新穎想法。

 

已開發經濟體的公司企業自1990年代中期就開始以佔據國內機器人庫存量50到60%比重的汽車業為首在著手進行。2017年作為全球機器人製造領頭羊的德國每1萬名勞工可生產322個機器人。

 

只有南韓(710個/每萬名勞工)與新加坡(658個/每萬名勞工)這兩個國家超越德國產量。

 

美國的產量則是每1萬名勞工生產200個機器人。

 

事實上在2008年金融風暴重創全世界時,德國等部分國家已有足夠數量的機器人將人力損失對生產階段的重要性降至最低,其他國家在受到2008年後期與薪資相關的利率驟降後,也促進機器人的採用並重新進行更大規模的生產比例。

 

同樣的情形如今很可能也會發生。

 

根據目前的貨幣政策,隨著央行試圖彌補因為疫情所導致的損失,30%的利率下降是在預料之內的。過往數據指出這可能會使機器人的採用量快速成長75.7%。(但是因為不確定性的提高也會降低投資意願,因此機器人的採用會很難被大力促成。)

 

這個趨勢將特別針對在全球價值鏈中受到大量曝光的產業類別。

 

以德國來講,相對應的就是像汽車與運輸設備、電子產品及紡織品這些會從低廉勞工國家進口,進口量佔總輸入大約12%的工業。(整體來說德國從本土經濟進口量佔總輸入6.5%。)

 

就全球來看,目前正在進行最多轉移作業的產業分別為化學、金屬製品、電器與電子產品。其中化學工業在法國、德國、義大利與美國是特別被列為首要重啟項目。

 

此趨勢亦對許多依賴低成本製造與中間產品出口的開發中國家成長模型造成了重大威脅。

 

在中歐及東歐的許多國家皆已透過投資自身機器人的方式來應對這個挑戰,捷克、斯洛伐克與斯洛維尼亞(擁有龐大外資汽車業)現有的機器人生產數量都超過了美法。

 

它們在富有國家保持委外生產優秀地位的策略也似乎奏效了。

 

特別是隨著此次疫情的影響,亞洲低成本製造業樞紐的處境可能也會變得相對艱難,儘管自身具有轉移高附加價值作業及刺激國內消費的計畫,透過將其塑造成為全球價值鏈中心的方式以確保國家經濟崛起的中國尤其會面臨嚴峻難題。

 

在日益崛起的保護貿易主義(特別是川普總統任內的美國)與新冠疫情兩方夾擊之下,已開發經濟體似乎得準備面對製造業的復甦。

 

雖然這可能會降低大型企業之風險,但對許多已開發經濟體的勞工未必有利,對製造業正逐漸被轉移的開發中國家更是如此,針對這個部分,各國政府將會需要因應如此經濟秩序實行相關政策。

 

 

(翻譯:簡暘軒,責任編輯:簡嘉宏)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How COVID-19 Is Transforming Manufacturing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