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尼斯(Yanis Varoufakis)
●希臘前財政部長
●歐洲現實不服從陣線(MeRA25)總書記
●雅典大學經濟學教授
在能源價格高漲和美國拜登總統《降低通膨法案》(基本上是企圖賄賂歐洲綠色產業遷往美國的法案)的雙重威脅下,歐洲工業舉步維艱。歐洲工業中心地帶是否即將變成鐵銹地帶 (rustbelts)?德國是否會經歷英國工廠關閉時的重創,導致其以高技能製造業為主的勞動力,被迫接受低技能、低生產力、低薪的工作?
這種威脅正在歐洲權力走廊引發迴響。德國總理蕭茲迅速提議成立一個新歐盟基金,由國家提供援助給那些被美國補貼誘惑遷移的歐盟綠色企業。但有鑑於歐洲行動緩慢,尤其是在任何舉動都需共同發行債券才能取得融資的情況下,歐盟補貼是否能及時、且有足夠比例可以制衡美國補貼,很令人懷疑。
此事事關重大,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德國汽車工業。通膨復燃替汽車製造商帶來雙重打擊:油價節節攀升令消費者卻步,同時汽車生產成本也上揚。有鑑於德國工業很大一部分仰賴汽車製造,媒體名嘴開始為德國「去工業化」而苦惱。他們的焦慮自有道理,但他們的分析卻沒有抓到重點。
透過迅速轉向採用更多可再生能源來生產電動車,德國汽車製造商已經證明,他們能夠因應綠色轉型和化石燃料成本上漲的挑戰。如果再獲得德國政府或歐盟的國家援助,他們大概可以繼續在德國生產汽車,而且產量與過去相較不遑多讓。
即使對「去工業化」的恐懼被過度誇大,但德國以至於歐洲擔心整個歐洲大陸即將輸給美國和中國的焦慮卻是其來有自。能源價格飆漲已加速朝電動車轉型的趨勢,而這個趨勢已在縮減歐洲資本的力量和深度。特別是在累積雲端資本 (cloud capital) 及從中獲益的競賽中,歐洲資本家已遠遠落於美國和中國同行之後。
德國資本力量的核心在於精密機械和電氣工程。德國汽車製造商尤其因為生產高品質內燃機,以及將動力從此類發動機傳輸到汽車車輪所需的各式零組件(變速箱、車軸、差速器等)而獲得豐厚利益。電動車在機械製造方面卻簡單得多,其大部分的附加價值來自於人工智慧和將汽車連接到雲端的智慧軟體,然而雲端卻是德國資本家在過去數十年疏於投資的領域。
因此,就算歐盟國家以金援攻勢成功說服Volkswagen、Mercedes-Benz、BMW留在歐洲生產電動車,而不遷移到美國接受《降低通膨法案》的補貼,德國和歐洲汽車製造業也永遠不會像過去那般有利可圖。越來越多電動車利潤將不再來自銷售實際硬體設備,而是來自出售給(現在和未來)車主的應用程式,這正是蘋果公司從替iPhone開發並在Apple Store銷售應用程式的「第三方開發商」手中賺錢的方式。再加上汽車行進時產生並上傳雲端之數據的價值,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雲端資本已讓歐洲所擅長的地面資本黯然失色。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能源業。一旦疫情退燒,能源價格飆升,石油和天然氣巨頭就大發利市。化石燃料行業可以恢復生機,就像拿破崙戰爭期間因玉米進口中斷導致英國玉米價格上漲,讓英國封建主義者得以重新抬頭。但這種趨勢不會持續太久。在1820年代,資本家的利潤戰勝封建地租的短暫得勢;如今,疫情之後的通膨竄升已使雲端資本的影響力擴及能源領域。
在化石燃料領域,封建時代合約和地面資本組成邪惡聯盟。該產業依靠許可證在特定的土地或海床上鑽探,政府和私人地主得以收取地租。該產業也依賴老式資本商品,包括石油鑽井平台、油輪、輸油管和浮動式再氣化廠,將化石燃料輸送到大型、高度密集、垂直整合(或自上而下)的發電廠,這些發電廠無論在視覺上或經濟上都讓人聯想到19世紀工廠,也就是英國詩人布萊克(William Blake)口中的「黑暗撒旦工廠」。
相較之下,可再生能源的最佳布署則屬於分散式,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熱泵、地熱裝置、波浪發電設備等,可以橫向整合納入包含雲端資本的類神經網路。由於幾乎不涉及地租許可證,其生產力取決於由複雜軟體和人工智慧組成的智慧網路。
簡而言之,綠色能源屬於雲端資本密集型產業,跟電動車產業很相似。同樣的,就算歐盟補貼可以讓歐洲工業大規模生產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和其他綠能設備,歐洲也將無法取得價值鏈中最有利可圖的部分:綠色能源電網賴以運行的雲端資本。
通膨再起即使未能使歐洲去工業化,也會迫使歐洲製造業採取新的生產方式,更依賴歐洲所欠缺的雲端資本。實際上,如果無法獲得足夠的雲端資本報酬或雲端租金,德國的貿易順差會受到影響,而依賴德國貿易順差的歐洲經濟也將受波及。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s Europe Deindustrializing?》,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