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敘事視角:藝術無法阻止暴政或戰爭 但可以揭穿其托詞

赫魯雪娃(Nina L. Khrushcheva)    2024年08月31日 07:00:00

 

赫魯雪娃(Nina L. Khrushcheva)
紐約新學院國際事務教授
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曾孫女
與Jeffrey Tayler合著《In Putin's Footsteps》等書

 

 

尋找普世

 

值得稱讚的是,薩爾茲堡音樂節選擇重點演出普羅高菲夫和舒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的兩部俄羅斯音樂作品。考慮到當前只因作者是俄國人就不由分說地取消其藝術作品的潮流,這是一個勇敢的選擇。音樂節還上演了多部根據杜思妥也夫斯基作品改編的歌劇,包括《白癡》和《賭徒》,還重點突出了《白癡》中的一句話:「同情是人類唯一的法則。」而杜思妥也夫斯基也在同一部小說中斷言:「世界將由美拯救。」

 

藝術的每一天、每個世紀、每個世代都在拯救世界。當我們離開時,藝術將是我們留下的東西。儘管聖經《傳道書》提醒我們太陽底下無新事,但我們仍在努力克服創造力那最令人沮喪也最鼓舞人心的特質──不完美。只要人們活著,就總有人會追求創造傑作,彰顯人類不屈不撓、富有創造力的精神,而這種精神也將最終確保我們的生存。

 

後來成為美國經典作家的20世紀俄羅斯作家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就是這樣的例子。在流亡國外期間,他用更樂觀的筆調重寫了許多悲劇性的俄羅斯文學作品,包括契訶夫、托爾斯泰和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大多數俄羅斯敘事作品都描述了一個不公正的社會,人們時刻準備著面對死亡,因此納博科夫賦予經典俄羅斯人物新的生命,讓他們擺脫苦難的束縛。

 

讓我們回顧一下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出版)的著名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1969出版的《愛達或愛欲》(Ada, or Ardor)中,納博科夫把這句話倒轉了過來:「幸福的家庭或多或少都不一樣,不幸的家庭或多或少都一樣。」

 

鑑於俄羅斯這個國家的地緣政治精神分裂狀況,這些俄羅斯例子是具有啟發性的。它既是歐洲國家,又完全不是歐洲國家。其帝國、獨裁、拜占庭式的政治架構已經過時且僵化。然而在文化上卻很大程度上是西歐的後代。普希金的作品融合了俄羅斯主題和法國詩歌技巧。 果戈里(Nikolai Gogol)是烏克蘭裔俄羅斯作家,他創作的多部諷刺名著都借鑒了霍夫曼(E.T.A. Hoffmann)等德國浪漫主義作家的故事橋段。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1869出版)有部分是用法語寫成的。

 

美與自由

 

藝術無法阻止暴政或戰爭,但可以揭穿其托詞。即使大多數俄羅斯人認為無法對抗專制,但俄羅斯藝術從未保持沉默,始終在為更美好的社會、更高尚的人性和美去抗爭。

 

如果普丁和他那些克里姆林宮親信能夠吸取藝術給過往獨裁統治留下的教訓,俄羅斯可能就不會陷入目前的困境。但大多數統治者都不是好學生,他們不推崇文化和創造力,因為他們將其視為一種威脅,一種批判性的公眾問責形式。否則史達林和普丁就不會銷毀各類傑作並監禁藝術家。

 

雖然我反對烏克蘭破壞和查禁俄羅斯藝術,但同時也認識到克里姆林宮與俄羅斯文化之間的戰爭正變得更加激烈。任何不支持普丁好戰政策的藝術家或知識份子都被迫噤聲。獨裁者只喜歡那些為他們歌功頌德的「刪節文化」,而俄羅斯藝術中的精華恰恰與之相反。它以普世的不公正經歷為素材,證明壓迫和對抗註定會失敗。

 

阿赫瑪托娃(Anna Akhmatova)在1930年代創作預言詩《安魂曲》(Requiem),表達了她和同時代的人要戰勝獨裁統治的決心,並因此激怒了史達林。幾十年後,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The Gulag Archipelago,1973出版)在推動共產主義的道德崩潰方面,比多數蘇聯後期政治家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21世紀,俄羅斯藝術家們繼續著揭露極權主義殘酷的傳統。在2013年的口述歷史作品《二手時間:最後的蘇聯人》(Secondhand Time: The Last of the Soviets)中,生於烏克蘭、居於白俄羅斯的諾貝爾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描述了1990年代蘇聯解體前後極權主義所帶來的身體和精神創傷。

 

看著今天的克里姆林宮,人們不禁要問:「他們真的知道故事的結局嗎?」最終的話語權永遠握在藝術手中。(系列二之二

 

本文改編自作者在2024年薩爾茲堡音樂節上發表的主題演講,題目為《戰爭與和平時期的藝術理想主義》(Idealism of Art in Times of War and Peace)。

 

 

(本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en Art Is All That Remain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