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爾德(Carl Bildt)
● 瑞典前總理
● 瑞典前外交部長
儘管普丁對烏克蘭開戰的可能結局走向尚不明朗,但歐洲安全秩序已因俄羅斯的侵略行徑丕變。在歐洲現代史中,唯一可以比擬的是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蘭。兩起事件都涉及大規模無端攻擊鄰國,同樣以滅國為目的。希特勒拒絕接受「獨立的波蘭」之存在;普丁則拒絕接受「獨立的烏克蘭」之現實。
普丁的揮軍入侵,對歐洲各國政府造成莫大衝擊。大多數歐洲領導人的看法是,即便普丁行事再難以預測,也不太可能做出如此非理性的舉動,因而都輕忽了美國對於俄國即將發動攻擊的示警。儘管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爾 (Josep Borrell) 2021年初首訪莫斯科之行相當不堪;但大多數歐洲政府仍認為,外交有助於維持與俄的穩定關係。
2月24日已讓這種幻覺完全粉碎,224已成為「歐洲911」,敲響全球和地緣政治的警鐘,並留下兩大後遺症。首先是全歐洲的軍費開支將會水漲船高。歐洲北約成員國多年來不情不願,轉眼間卻幾乎全數同意北約目標,亦即把至少2%的國內生產毛額 (GDP) 投入國防開支。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更將在短短一年內擴增國防開支達GDP的0.5%。
第二,北約組織將透過多種方式強化實力。除了在與俄羅斯相鄰的成員國增加軍事存在之外,北約還準備將芬蘭和瑞典納入麾下。自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把魔爪伸入烏克蘭東部以來,芬蘭和瑞典就與北約開展關係,現在更將邁出申請為正式成員國的關鍵一步。
對於芬蘭和瑞典而言,2月24日開啟了與過往截然不同的安全局勢。俄羅斯政權在一夕之間暴露出其為一個會動用軍事力量,以在歐洲遂行其帝國計劃的政權。芬蘭曾在1939-40年間與前蘇聯交戰,在1917年之前的百年內都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份,烏克蘭遭入侵一事,已立即說服芬蘭領導人尋求加入北約。
瑞典沒有加入北約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親眼目睹了芬蘭與前蘇聯及其後與俄羅斯之間所維繫的脆弱關係。儘管挪威和丹麥在1940年代後期加入北約,但瑞典始終奉行靠著強大國防力量支持下的冷戰時期中立政策。
前蘇聯解體後,芬蘭和瑞典於1995年加入歐盟,並逐步深化與北約的防務合作,因而與美國展開合作。北約正式成員國資格也被視為是有朝一日的可能選項,儘管芬蘭和瑞典的公眾輿論對此已經開始抱持較為開放的態度,但絕大多數民眾仍然有所疑慮或表示反對。
2月24日卻讓局勢重新洗牌。雖然仍然有些國內政治程序需要完成,但現在幾乎可以肯定兩國將在6月下旬北約馬德里峰會來臨之前,提交加入申請書。最近幾周,公眾輿論也發生巨大變化。在瑞典,除了前共產黨及日漸式微的綠黨之外,所有主要政黨現在都傾向加入北約。在芬蘭,從右派到左派的所有政黨都表態支持加入。我們正在目睹一場政治巨變,這一切都歸功於普丁的帝國譫妄。
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將在兩大層面上改變歐洲的安全架構。首先是北歐地區將獲得在區域協調大量國防力量的能力。正如兩國與挪威定期空軍軍演所展示的,兩國加入將讓北約如虎添翼。此外,北約將更能控制波羅的海,從而支持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的防衛。
其次,瑞典和芬蘭的加入,將加強北約內部的歐洲支柱。兩國都支持發展歐盟的國防和安全層面,也都支持強化跨大西洋關係,包括與英國的重要安全關係。儘管領土防衛的主力依然是北約,但歐盟因擁有更廣泛政策可用,也將成為日益重要的安全聯盟,同時北約與歐盟之間的協調合作將日益深化。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進展是丹麥6月1日的公投,是否會取消對於參與歐盟安全和國防政策的限制。這些限制自1990年代初期遺留迄今,然而丹麥已經承諾將國防開支提高至GDP的2%,瑞典也是一樣。
總括而言,這些措施將大大加強整個北歐-波羅的海地區的防衛潛力。只要克里姆林宮沒有改弦易轍,取得更強大防衛力量仍將至關重要。但北歐也必須小心不要激怒俄羅斯,畢竟俄羅斯在瑞典和芬蘭附近擁有重要的資源和經濟中心。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和主要工業區;科拉半島 (Kola Peninsula) 是俄羅斯潛艇基地等設施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武集中地。
俄羅斯領導人把其帝國計劃描述為「殊死搏鬥」。芬蘭和瑞典認真看待這個說法,不再把加入北約當成戰略選項。自2月24日以後,這已成為生存的必要條件。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原標題為《What NATO's Northern Expansion Mean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