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田宏一●日本經濟學家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特別顧問
●耶魯大學榮譽教授
美國、歐洲與日本經濟不斷正向發展。美國失業率下滑到約4%的水準。歐元區國家失業率仍高,約9%,不過比起過去10年已經有明顯進步。日本已經達到完全就業狀態,勞工需求很高,畢業生不僅都找得到工作,甚至可以選擇想要的工作機會。
不過,有個主要領域卻仍顯得遲滯不前:通膨。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10月來到2.2%,歐洲央行與日本央行至今都無法達到2%的通膨目標,歐元區平均物價年成長率約1.5%,日本則盤旋在1%左右。
有許多好理由要達到通膨目標;資本市場可以擺脫零利率;全球化與人工智慧持續創造勞工競爭力,可減緩貨幣升值傷害出口競爭力的憂慮。全球主要央行近年實施的擴張貨幣政策則可以被證實是正確的。
不過,對一般人來說,達到通膨目標並非永遠是好選擇。當然了,高通膨是有益的,因為貨幣價值將因此提高。但是,通膨率提升至2%以上會讓人們生活變得更糟,儲蓄價值持續降低,財富自然會受到影響。
我的一個已故的耶魯大學教授歐肯(Arthur Okun),在他擔任美國前總統林登·詹森(Lyndon Johnson)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前, 他發明了痛苦指數(misery index),該指數遠比經濟成長率、失業率更能夠洞悉一般平民百姓生活的經濟層面。
歐肯的指數–通膨與失業率的總和–是以通膨增加、失業率增加為假想,計算出一個國家經濟與社會成本。
通膨率目標是達到終極目標(要達到充分就業與快速經濟成長)的方法,而非本身就是終極目標。至少在日本,儘管央行的通膨目標尚未達成,但是達標的進展卻是持續的。全職勞工市場達到充分就業的跡象,為適度提高薪資奠定一個基礎。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3年前實施經濟改革計畫時可不是這樣的,安倍經濟學結束緊縮貨幣政策的時代。
不過,這並未阻止外界批判安倍經濟學無法讓日本通膨率達標。但重點問題是,為何無法達標?
不久前,我向貨幣政策主管單位(相關人員的名字我無權洩漏)提出問題。相關人並未提供直接答案,他回覆「很複雜」(tricky),「不論失業率降到多低,通膨率目標仍是必須要達成。」
多數經濟學家都有這類的想法,特別是總體經濟「理性預期」改革世代的學者。這批人將經濟學視為模型研究,假設經濟學主體期望是理性並與模型一致。從此觀點來看,通膨預期可以假設是未來理想預期,或者至少是理性的預測,其準確度只會受到經濟變數所接受到的訊息限制。
老派的經濟學家思維不同,他們假設多數現實世界的經濟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非理性行為結果,這代表預期應該與其被看成是近似確定性,更該被視為合理可能性。我接受老一派的–克萊因(Lawrence Klein)、莫迪利亞尼(Franco Modigliani)、托賓(James Tobin)–的指導,我認為這是有價值的看法,也應該應用在當前或政策與通膨相關討論。
儘管有必要認知設定通膨目標的優點,但評估經濟現況與政策成敗上,痛苦指數也應該被納入考量。
(原標題為《Misery Loves Inflation Targeters’ Compan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